第(1/3)頁 兵部三人眾,一馬當先的孫承宗毫不猶豫投入了玉瓶中,緊接著便是兵部左右侍郎熊廷弼和袁可立。 熊廷弼與袁可立交換了一下目光,然后錯開眼神交匯。 顯然在這一投上,雙方意見并不一致,而孫承宗也未曾干預二人投票,只是按照自己意愿行事便是。 熊廷弼躊躇再三,把玉圭投入了玉盤,而袁可立則沒有猶豫,直接將玉圭投入玉瓶。 熊廷弼和馮紫英沒有太多交道,雖然在職務上似乎兩人都在兵部有交織,但是那時候馮紫英在江南,在河北,在遼東,并沒有真正共事過,遠不及孫承宗與馮紫英那么密切親近,加之熊廷弼也不愿意給外界留下一個見異思遷的印象,所以他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十五票。 顧秉謙和喬應甲已經能感受到巨大的震驚和壓力了。 已經十五票了,只差六票就能過半,似乎有不斷的意外在發生。 袁可立在預料之中,但是張鼐卻又在預料之外。 這個江南名臣怎么就對馮紫英看對眼了? 顧秉謙默默思考兩人的經歷交織,好像也就是在馮紫英擔任陜西巡撫時,馮紫英離開,張鼐接任陜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左布政使,兩人唯一交織所在就是這么短一個時間節點了。 馮紫英的魅力就如此之大,這么一個短暫交道,也能讓張鼐這種在仕途沉浮多年的角色欽佩認可了? 兵部之后是刑部。 刑部尚書孫居相毫無懸念地投了反對票,作為喬應甲最重要的盟友,對馮紫英再欣賞,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支持馮紫英。 左侍郎陳于廷也跟隨其投了反對票,而右侍郎黃公輔也毫無疑問地投了贊同票,作為附議者,他當然義無反顧。 十六票。 工部。 顧秉謙和喬應甲都緊張了起來。 工部三人是最危險的,尚書王永光,左侍郎李之藻,右侍郎潘汝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