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即便是如董其昌、陸彥章、張鼐這些已經被商人勸說接受的松江幫士人,恐怕在內心深處也不認為格物和財計就能登上大雅之堂,只不過他們和商人的利益綁定太深,所以無法轉向,才會支持自己。 “君豫,我和你們的觀點不太一樣,或許你們會覺得我這是離經叛道,甚至是自掘墳墓,但格物和財計的重要性會日益顯現,而且還會加速。”“他們都去看了京畿煤鐵軍工聯合體的情形,也看了榆關港船廠,實際上煉鋼冶鐵的新工藝,造船的新技術,甚至水泥的發明創造,以及新農作物如何改良成為高產和高適應性作物,這些都和格物與財計息息相關,格物和財計的重要性不是一年兩年,甚至也不是五年十年能顯現出來,他需要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甚至百年才能越發顯現出其重要性,……” “西夷現在在經歷了一場格物和財計上的革命,所以他們已經在工商上很多領域領先于我們了,比如新式火銃,比如造船,我們如果不迎頭趕上,我們會迅速淪為像南洋那些土著一樣,成為他們侵略的對象,我不能接受這種境況,所以我寧肯背負罵名,承受壓力,也要推進這一改革,……” 這一番話說得練國事都有些震動,下意識地道:“紫英,選擇這個時候,合適么?為什么不能等一等,等幾年?是和軍隊當下的情形有關么?” 終于還是聞到了這個問題,馮紫英也知道自己這邊很多人其實也都對這一點有些疑惑,或者說擔心。 自己的出身,以及太多參與戰事與軍隊的糾葛,加上后期擔任兵部侍郎后對軍隊一系列的調整,自己在軍隊和武人之前牽扯太深了,讓很多人都不得不擔心,哪怕是自己一方的人。 想了一想,馮紫英坦然道:“的確也有些這方面的原因,內閣和重臣中要求裁軍的呼聲很高,當下十二鎮加上京營,就算是甘寧合并,固原裁撤,也還有十鎮,加上京營,兵力不下百萬,如果加上登萊、福建和廣東三大水師,兵力超過一百零五萬,稚繩的意思是,陸軍裁撤到七十五萬,水師擴編到十五萬,裁減十五萬人,而自強、子舒自己其他一些重臣的意見是陸軍裁撤到五十萬,水師擴編十五萬,總計保留兵力編制六十五萬,相當于裁撤四十萬,……” 永隆帝時期就裁撤了一次,裁掉了固原,合并了甘肅和寧夏二鎮,但實際上當時這三鎮兵力本來就欠缺很多,所以影響不算太大,但現在各鎮的兵力都是實打實的,無論是甘寧,還是榆林、東江、江北、登萊這些軍鎮,都基本上是滿員的,朝廷一句話,就要裁撤四十萬人,這些很多都是能征慣戰的宿將老卒,真要讓他們回鄉,生計問題一旦解決不好,那就會立即成為一個大問題,甚至變成炸彈。 前世明末就因為裁撤了驛卒,成就了李自成,可別到大周,裁撤陸軍,冒出來更多的張自成、王自成,那可就真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馮紫英不認為引種了土豆番薯玉米就能徹底解決北地和一些邊遠山區的饑飽問題,當下無地農民的生計問題仍然是最大的火點,在沒有解決土地問題的情況下,一旦有水旱災害出現,流民問題就不可避免,演變成明末大起義的那種風暴的風險就依然存在。 現在如果驟然將四十萬精壯士卒趕回鄉間,那簡直就是活生生為一片枯草遍地的草原點燃無數火種。 “如果按照自強公和子舒兄的意見,這個力度太大,要出問題。”練國事很肯定地道:“稚繩兄的意見力度又太小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