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四章 《桃山論》-《撿到一只始皇帝》
第(2/3)頁
官吏們并沒有欺負他們,相反,他們在這里得到了更多的耕地,聽聞,這里的稅賦也要比趙國輕松,雖說徭役比較多,可是徭役并不耽誤農桑,一般都是在農忙之后進行。在趙國看來,秦國真的就是一支偽裝成國家的軍隊,他們的所有目的都是為了戰爭,所有人都是為了戰爭而效力。
故而,在秦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耕作與操練。一切都要為這兩件事讓路,故而徭役之類的,都必須要避開農忙,甚至不能對農業有半點的影響。
終于,趙括坐上了馬車,帶著自己的家人,門客,弟子們,朝著咸陽出發。
在進入秦國的腹地之后,就越發的能體會到那種與他國不同的氛圍,在耕地的數量上,秦國是碾壓諸國的,因為秦國的制度,允許百姓自發的開墾土地,認可土地私有...這就激發了百姓們開墾土地的積極性。其他國家的農民類似于員工,為公司上班,公司給他們留下可以糊口的糧食,其他拿走。
而秦國的農民,相當于個體戶,自己給自己打工,將規定的一部分財富上繳,其余的都可以留下。
故而秦國的開墾率是非常高的,道路兩旁處處都是耕地,能看到勤勞的百姓在耕地上勞作著,官吏們是非常支持這種行為的,有些時候,他們還會拿出自己的私產來扶持轄區內的百姓,當然,這是要偷偷進行的,這是作弊行為。秦國是要進行種地比賽的,里中比,看看誰種出的糧食多,然后是里跟里比,鄉跟鄉比,縣跟縣比,郡跟郡比,拿到了好名次的官吏會得到獎賞,升遷。
倒數的幾個會被訓斥,降職,而連續兩次拿倒數,就要被抓起來判刑了。
這就是為什么上黨郡守王稽想著要叛逃了,因為他拿了兩次的倒數第一,若是再拿一次,就要被帶去咸陽問罪。
秦國的第一個特色是耕地多,而第二個特色就是亭長多,這些亭長相當于后來的派出所所長,他們巡視自己的領地,宣傳法律,抓捕盜賊,每走出一段路程,就能看到一隊騎士,在亭長的帶領下,檢查他們的通行證,以及“身份證”...當然,秦王本身是沒有“身份證”的,可是趙括有。
趙括拿到了自己在這個時代的“身份證”,這是秦王送給他的,上頭詳細的記錄了他的名字,爵位,身高,職業,籍貫等信息,同時還有一本“戶口本”,作為戶主,趙括看到這上頭記載了自己家里的所有情況,不過,這戶口本是要交給當地的官吏來保管的。
趙括忽然明白,在秦國,微服私訪大概是不可能的,因為各地都會仔細的盤查,最開始的時候,秦王出行,是用了陽泉君的身份,據說這是一個國內的貴族,他想要讓趙括看看最真實的秦國,結果當地的亭長認為兩者的身高對不上,這是假的,險些就要動手抓捕,秦王在表露了真正的身份之后,亭長方才連忙道歉。
而秦王還是重賞了這位亭長。
隨即,秦王便不再遮掩,坐上了自己的馬車,大搖大擺的朝著咸陽出發,這下就沒有亭長來為難他們了。韓非還在忙碌的記著,看來,他是將這件事也記錄了下來。趙括常常陪伴在藝,康的身邊,當然也沒有忘了政,不知是誰送給了政一匹小馬駒,他整日都在跟那馬駒玩耍。
馬駒太小,載不動人,趙括也不敢讓趙政騎馬,他還是太過年幼。趙政也就只能坐在馬車上,將馬駒綁在馬車上,每當眾人停下來休息的時候,他就會牽著馬駒四處狂奔,趙母根本追不上他,好在秦王派了武士跟著他,免得他受傷。當車隊經過了函谷關之后,那種嚴謹而古板的氛圍,就更加濃厚了。
準備去耕作的百姓,都是列隊前進的,趙括不知道這是長期操練的結果,還是秦國有這樣的規定,反正,他就像是來到了一個很大的軍營,而不是一個國家。
他們來到了一處山下,秦王這才拉著趙括的手,將他帶到了這里,整個山上,處處都種滿了桃樹...桃樹此刻還沒有長大,都顯得有些低矮,也沒有開花結果,秦王拉著趙括走在這里,認真的給趙括說道:“寡人聽聞您喜愛桃,便下令在這座山上種滿了桃樹...這里距離咸陽不遠...寡人想著您若是能來到咸陽,閑暇時日里就可以來這里游玩...”
“寡人要將這座山,賞賜給您...”
趙括驚訝的看著這座桃山,所有他能看到的地方,都種滿了樹,荀子,公孫龍,韓非等三人也跟隨在不遠處,驚訝的看著周圍,說實話,趙括心里是真的有些感動。秦王便找了一處干凈的地方,令人鋪上了坐席,眾人就在這里坐了下來,公孫龍看著周圍,笑著說道:“若是在春天,這里都長滿了花,我們再坐在這里,倒是有別樣的氛圍。”
“寡人聽聞,武成君說:簡陋的地方也因為居住在這里的人的緣故而變得不再簡陋。”
“如今,在這陋山之中,卻是坐著武成君,荀子,公孫子,韓非這樣的人,在寡人看來,這里也就不再簡陋了。”,公孫龍聽聞,笑著點著頭,認為他說的很對。眾人安靜的坐在這里,聽著風吹過樹梢,發出嘩嘩的響聲,天邊出現了一抹紅色,太陽也變得深紅,半個身子藏在山下,落日的余輝照耀在大地上。
晚霞將大地都照射成了紅色。
秦王挺直了身子,看向了面前的幾個人,開口問道:“請問諸君治理國家的辦法?”
趙括,荀子等人互相看著,卻都沒有開口,只是笑著。
韓非看了看他們,終于放下了手中的筆,放下了竹簡,這個舉動,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韓非這才開口說道:“我聽聞:不知道就說,是不明智;知道了卻不說,是不忠誠。作為臣子不忠誠,該死;說話不合宜,也該死。雖然這樣,我還是愿意全部說出自己的見聞,請您裁斷我進言之罪。”
“我聽聞:天下北燕南魏,連接楚國和齊國,糾合韓國而成合縱之勢,打算向西來同強秦作對。我私下譏笑他們。世上有三種滅亡途徑,六國都占有了,大概就是說的合縱攻秦這種情況吧!”
“我聽聞:用混亂的進攻安定的將滅亡,用邪惡的進攻正義的將滅亡,用倒行逆施的進攻順乎天理的將滅亡。”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