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長城的會面-《撿到一只始皇帝》
第(1/3)頁
“我是了解廉頗將軍的,以他的性格,只怕是不會前來秦國的。”,趙括搖著頭,很干脆的就給出了答復(fù),趙括跟廉頗共事了多年,他非常的了解這位老將軍,老將軍性格高傲,很少有人能被他看得起,可是他對趙國,也確實(shí)是忠貞的,廉頗一怒之下離開趙國,他可以去魏國,齊國,甚至是楚國,可是絕對不會前來秦國。
趙括是可以肯定這一點(diǎn)的,呂不韋聽聞,也是無奈的長嘆了一聲,呂不韋是真的想要讓廉頗前來秦國的,先前有人可以邀請信陵君入秦,呂不韋拒絕了這樣的提議,因?yàn)樾帕昃鳛槲簢墓樱墙^對不可能投效想要滅亡魏國的大秦的,可是廉頗不一樣,廉頗并不是宗室,他是可以爭取過來的。
不過,現(xiàn)在看來,呂不韋覺得自己想的還是有些過于簡單了,廉頗作為趙國的老臣,也未必就會幫助秦國來滅亡趙國,秦國如今國力強(qiáng)大,又在宣揚(yáng)著一王天下,故而秦國的想法,天下人是沒有不知道的,這次的聯(lián)軍之所以能誕生,信陵君能統(tǒng)帥五國的軍隊來討伐秦國,也是因?yàn)檫@一點(diǎn),源自諸侯們的恐懼。
呂不韋有些失望,可是不管怎么說,廉頗離開趙國,都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尤其是對秦國而言,沒有廉頗的趙國肯定是u要更好對付,在長期的戰(zhàn)事里,秦人對廉頗還是非常忌憚的,因?yàn)檫@位廉頗將軍幾乎是全能的統(tǒng)帥,無論是進(jìn)攻,是防守,還是支援,圍殲,他什么仗都能打,而且什么仗他都打過。
當(dāng)初呂不韋說趙國不能擊敗,就是因?yàn)橛腥毼铩?
有寶物平原君,已經(jīng)病逝,有寶物藺相如,也已經(jīng)離開了認(rèn)識,而最后一件寶物廉頗,卻無奈的離開了趙國,守護(hù)趙國的三件寶物終于是全部消散,呂不韋此刻已經(jīng)覺得,趙國已經(jīng)失去了自己全部的壁壘,他再也沒有任何能力來抵抗秦國了。
事實(shí)上,趙國在失去了三件寶物之后,還有最后的一道長城,那長城此刻就在邊塞上,保護(hù)著趙國的邊塞,令胡人不敢南顧,等到長城也被摧毀的那一天,趙國才是真正的沒有能力來抵抗秦國了。
呂不韋有些失望的送走了趙括,不過,這件事他也不急...這位新任的趙王,看來要比孝成王好對付的多,這對秦國而言,是一件好事,接下來,就得想辦法來圖謀趙國了。呂不韋很快就叫來了一位大臣,這位大臣正是他先前的國相,蔡澤。不過,蔡澤完全沒有因?yàn)閺那暗纳矸荻鴶[出什么架子,他低著頭,朝著呂不韋俯身大拜。
呂不韋急忙攔住他,笑著說道:“您不必這樣...我將您叫來,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與您商談。”,蔡澤點(diǎn)了點(diǎn)頭,這才說道:“請您吩咐。”
呂不韋皺著眉頭,看著墻上的輿圖,他沉思了許久,這才說道:“若是想要圖謀趙國,就必須要迅速,并且分化聯(lián)軍...我知道您是燕人,我想要讓您趕往燕國,勸說燕王,趙國占據(jù)燕國的諸多城池,有吞并燕國的想法...秦國就愿意幫助燕國來對付趙國,只要燕國能派出質(zhì)子...”
蔡澤笑了起來,他說道:“好啊,丞相的想法很好,燕王本來就是個短視之人,他一直都在其他的國家?guī)椭麃韽内w國手里奪回自己的城池。尤其是在新王即位,廉頗出走之后...燕王想要擊敗趙國的心思也就愈發(fā)的強(qiáng)盛...”,蔡澤站起身來,認(rèn)真的說道:“我一定會做成這件事!”
呂不韋點(diǎn)了點(diǎn)頭,又說道:“如果事情不成,我還是希望您能直接返回秦國,千萬不要冒險,我還需要您的輔佐。”
蔡澤頓時離開了秦國,坐著馬車,朝著燕國趕去。
........
邯鄲
廉頗出走的消息,在趙國內(nèi)引起了一陣巨大的轟動,作為趙國的三朝老臣,本身又是趙國有名的勇士,這樣一位將軍的離開,實(shí)在是讓趙人無法接受,在將士們得知廉頗將軍離開的消息之后,頓時出現(xiàn)了不少的逃兵,就連很多的將領(lǐng)們,都偷偷的離開了趙國,他們對左右說:以廉頗將軍的功勞尚且要遭受這樣的對待,何況是我們呢?
對于國內(nèi)的這些混亂,趙王并沒有在意,而大臣的勸諫,就是他所不能避免的了,孔斌數(shù)日都站在王宮門前,想要面見趙王,趙王自然知道他是為了什么事而來,也不肯去見他,如此焦灼了數(shù)日,孔斌也不放棄,他在王宮面前抽出短劍來,對武士們說:“如今我身為趙國的大臣,卻不能盡到自己的職責(zé)。”
“我聽聞,接受君主的俸祿卻不能勸諫他的過錯,是可以被處死的,不必君王下令,我自己動手。”
武士們被嚇壞了,急忙上前勸阻孔斌的行為,又再次去稟告趙王,趙王聽到武士們的稟告,郭開在一旁有些惱怒的說道:“他這是想要用自己的性命來威脅自己的君王嘛?我聽聞儒家是重視禮法的,難道他身為孔子的后人,就是如此學(xué)習(xí)的禮法嘛?”,趙王搖了搖頭,說道:“他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來勸諫寡人,您不該這樣說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