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我不怪罪你,你所想要的是讓國家穩定下來,那我告訴你,當國內的百姓們都知道了是非,國家才會變得愈發穩定,愚民之策,是不對的,你不只是秦國的大臣,你更是華夏的賢人....”,趙括說著,看著一頭霧水,還想要與自己爭辯的韓非,心里卻有些無奈,韓非無法理解自己,或許荀子可以。 這不能怪韓非,韓非的主張就是國家掌控一切,而百姓更像是工具,百姓要為ZF服務,而在趙括這里,ZF才是工具,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廟堂出臺的政策,首先要有利于民,有利于民然后才能有利于國家,所謂的國家,本質就是生活在這個疆域內的百姓而已。 兩人的想法不同,趙括又認真的說道:“軍功制是不適用與和平年代的,等到天下太平,人才的選拔就要成為難題,人才的定義也不能只是會打仗啊,我想要普及教育,就是為了讓國家擁有更多的人才...而且教育也不只是培養人才,還是為了培養道德,唉....我不知道該怎么給你說。” “總之,想要讓各國的百姓成為一家人,就必須要通過教育,將他們融合到一起....要讓他們知道是非,要讓他們學到知識,若是將來的秦國,耕地里的農夫都能翻閱農家的書來進行耕作,那我死也瞑目啦!”,趙括長嘆了一生,有些失望的看著韓非,韓非皺著眉頭。 他還是覺得,趙括的做法對秦國不利,培養人才可以,可是全面推廣文化知識,就會生出很多的不聽話的蛀蟲,不從事耕作,整日高談闊論...趙括也就不再強求他來幫著自己制定,他送走了韓非,就開始自己來制定。趙括非常的堅定,經過歷史證明的事情是不會出錯的。 哪怕自己的舉動讓秦國滅亡,趙括也不后悔,當百姓們都擁有了知識,秦國覆滅了,那就說明秦國的制度的確是不符合民心的,是百姓所厭惡的,而那樣的秦國,理當滅亡! 趙括就試著來制定入學的時間,因為這個時代的孩子們較為早熟,基本上十五十六就得上戰場,所以小學的入學年齡最小可以定在六歲,而受教育的時間,不能太長,最好可以控制在五年,等到最小的學生十一歲左右的時候,可以離開小學,或者參與考試,再上中學,小學的定義只是簡單的啟蒙教育,而中學的領域就要高深一些。 培養比如律法,百家的思想,先進的軍事理論等等的實踐能力,中學的時間可以定在五年,等到五年的學業完成,他們就是十六歲,他們就可以去擔任基層的官吏,這樣一樣,基層官吏的位置源源不斷,隨后就是大學,大學定在咸陽,中學畢業后不愿意去擔任基層官吏的可以考大學。 在大學就是要接受最頂尖人才的培養,從這里走出來的人,起碼要具備能在郡縣里擔任左右手的能力。 小學啟蒙,中學培養基層人才,大學培養高端人才,這就是趙括目前的想法。 至于學費的問題,趙括認為,義務教育要定在小學,也就是說,小學這五年,所有的孩子都必須要接受教育...學費必須要有,不然秦國的國庫就要出問題,不過,可以削弱一些學費,對于家境十分困難的學生,可以給與一定的補助,而中學和大學,就是愛上不上了。 ps:二三子,這幾天我實在不敢看評論,人生第一次經歷這樣的攻擊,從某站賬號到qq微信,再到起點私信,乃至是貼吧微博,我都被罵的狗血淋頭,甚至還有人不知從哪里找到我手機號短信罵我,我很害怕,我再一次承認錯誤,我加個番外,補償一下大家,大家冷靜一些好嗎,再這樣罵下去,我真的要自閉了。 我發誓我再也不刀人啦!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