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儒家跟秦國的關(guān)系逐漸親密,很多隱世的儒生都出山來幫助秦國,安撫地方,他們在與法家爭奪在秦國內(nèi)的權(quán)力,如今要制定全新的制度,儒家當然就有些坐不住了,禮儀制度這是他們最拿手的東西啊。法家的那一套,那也能算是禮嘛?法家的人,那也能算是人嘛? 儒家近期還沒有出現(xiàn)大儒級的人物,荀子離開了,而接替他位置的人還沒有出現(xiàn),這就導(dǎo)致荀子曾痛斥的很多老儒生,想要抓住這次的機會來改變一些事情。這些老儒大多都是孔子時代的殘余,跟不上新的時代,滿腦子想著恢復(fù)周禮,荀子非常的厭惡他們,多次當面訓(xùn)斥,絲毫不給面子。 荀子不在了,他們又再次探出頭來。 這些老儒駕車來到咸陽,一路上都是在高談闊論,表現(xiàn)出一副優(yōu)越感,面對秦國的制度,他們評頭論足,被荀子所夸贊的制度在他們口中變得一文不值,他們帶著這種天生的優(yōu)越感,懷著天下皆醉我獨醒的心態(tài),一路上都在商談著如何改造秦國的禮儀制度,在這些人看來,秦國的禮儀建設(shè)是離不開自己的。 當他們帶著這樣的優(yōu)越感來到咸陽郊外的時候,大老遠的,就看到了幾位老農(nóng),這幾個老農(nóng)笑呵呵的坐在耕地邊上,正在大聲的聊著今年的秋收,看起來非常的開心。有一位老儒生指著他們說道:“這就是需要改進的地方了,我聽聞,在賢人當王的時候,鄉(xiāng)野人看到賢人戴著高高的冠冕,坐在馬車上,就會站在路邊行禮拜見。” “秦國的軍功制,不以道德卻以勇武來賞賜爵位,這大概也是可以改變的。” 聽到他們高聲談?wù)摚菐讉€老農(nóng)抬起頭來,打量著他們,有一人開口問道:“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呢?” 老儒讓馭者停下來,這些人雖然思想迂腐,可是還是嚴格的遵守禮法,既然有東道主來詢問客人的情況,那他們就不能不停下來回禮,這大概也是一種復(fù)雜,他們很高傲,他們看不起底層庶民,可是他們又嚴格遵守禮法,不會隨意攻擊欺負別人...幾個人走下馬車,就拜見了這幾個老農(nóng)。 互相拜見之后,老儒生笑著說道:“我沒有冒犯您的意思,如果您聽到了我方才的言語,還請您不要怪罪。” 坐在最中間的老農(nóng)搖著頭,說了一聲莫怪,就邀請他們坐下來,讓旁邊的人給他們水喝,這些老儒生不肯坐在泥土上,鋪上了坐席,然后嚴肅的坐著,他們也想要從這些農(nóng)夫口里知道一些秦國的情況。他們喝了主人的水,就客氣的說道:“我們這次來,是為了勸說秦王恢復(fù)從前的制度,行周禮。” “周禮?周禮有可取之處,也有不足之處,我覺得還是很好的。”,其中一個發(fā)須花白的老農(nóng)笑呵呵的說道。 “哦??您也知禮?” “鄉(xiāng)野愚夫,知道的不多,略微知道一些。” “您為什么要說周禮有不足之處呢?” “您既然是儒生,就請讓我用孔子來告訴您吧。孔子講究仁,禮...二三子就是為了禮而來。孔子說禮,是為了什么呢?我覺得是為了穩(wěn)定啊...他想要用一套禮法來束縛天下人,讓他們停止互相殘殺,停止違背禮法的行為,他將不符合道德,不符合穩(wěn)定,不利于天下的行為都稱為無禮。” “他說的哪里是周禮啊,大道暢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是周時所能見到的場景嘛?這只是孔子所想要看到一個天下啊,他提出禮,法家提出律,這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都是限制人的行為...法家這些年不斷的進步,就是在修改自己的律,在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制定更有利于穩(wěn)定,有利于天下的律法,那二三子為什么又要沉迷與過去的禮,而不加以改進呢?” “用律法與禮法來告訴天下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一個束縛身體,一個束縛內(nèi)心...” 老農(nóng)侃侃而談,從孔子談到了孟子,談到了荀子,說起荀子,他的話就變得有些多了,他說道:“荀子是看的最透徹的啊,所以你看他教出來的弟子,卻都開始鉆研起律法來了...二三子這次來,若是為了勸說秦王用分封制,讓他登壇封山,讓他效仿周天子恢復(fù)井田制,禮樂制...那還是回去吧。” “我料定秦王不會聽取這些,秦王完成了大一統(tǒng),舊的時代和舊的制度已經(jīng)過去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