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太子殿下?!? “末將...” 東宮右衛率張思政滿頭大汗,有些精疲力盡。 “先別急著走,孤還有一件事要你去辦?!? 然而,李承乾沒有遂了他的意,吩咐道:“陛下有詔,東宮左右衛率增至八百人?!? “孤命你親自去招,不要良家子,只要十六歲以上的乞兒。” “切記,孤要的是從小孤苦伶仃,與野狗搶食的那些人?!? “是?!? 張思政面色一肅,鄭重點頭。 “好,去吧?!? 拂了拂手,李承乾示意道。 “末將告退?!? 張思政如釋重負,匆匆離開了明德殿。 看著他遠去的身影,李承乾眼眸中露出了莫名的神色,良家子指的是出身清白人家的子女,若他是皇帝,必然會優先選用良家子為軍,昔日漢武帝編練羽林軍不外如是。 所謂有恒產者有恒心,良家子參軍入伍,自然能夠為了國家、皇帝,血染疆場而不悔。 可李承乾只是太子,他做不到讓良家子放著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不去效忠,反而效忠他這個半君。 相反,那些從小無人養育的乞兒,為了一口吃的不惜跟野狗搶食,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無非是吃飽穿暖,這個時候,東宮向他們伸出援手,必定悔讓他們銘記于心。 確切來說,李承乾招募的這些人并不是為了充當東宮衛士,而是按照死士的標準來招募,只有這樣的人才會跟著他造反,因為跟著他,就相當于守護來之不易的幸福。 ............. 不同于東宮的平靜,遠在深州,安平縣。 滹沱河從五臺山北麓發源,由西向東橫貫全縣,北邊還有潴龍河蜿蜒而過,灌溉沖刷出了肥沃的平原,開墾出來一塊塊良田,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這里是天下第一高門:博陵崔氏的發源地,更是博陵崔氏八房的祖地。 一片青磚白瓦的建筑矗立在滹沱河畔,綠柳依依,青桑沁翠,崔氏族人的宅院簇擁著一座占地上百畝的宗祠,那便是博陵崔氏的根。 宗祠內人頭攢動,博陵崔氏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安平房、衛州房的人都匯聚到了這里。 “諸位?!? “禍是安平房闖的,崔仁師出自安平房,崔季舒同樣出自安平房?!? “我等各房兢兢業業,宿不能寐,到頭來還是被牽連了?!? “這像話嗎?” 衛州房主事崔靈均義憤填膺的質問道。 博陵崔氏為天下第一高門,這不假,只是這榮光沒有均分至八房。 公認源祖為魯國卿大夫崔明的十六世孫崔仲牟,其中,安平房是東漢西河太守崔鈞十世孫崔昂的后裔,漢靈帝時期有崔烈官至太尉,崔烈之子崔州平與諸葛亮是好友。 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源于前燕秘書監崔懿的子嗣,分為六房,后裔繁盛。 二房尤其顯赫,許多家族成員在宇文氏手下任官,不但多位被賜姓宇文氏,甚至有女兒被皇室收養而封為公主者,高士廉主編的《氏族志》本以第二房崔氏的崔民干為第一等,后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干預下被降為第三等。 衛州房早早的遷至衛州,與其它七房本就沒多大往來,房中本就人丁不旺,唯一的杰出者官至刺史,平白被安平房拖累,丟了官職,在衛州人人喊打,這叫什么事啊。 不單單是他們,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同樣憋了一肚子火,博陵崔氏經此一遭,至少有上百人丟掉了官職,族人行走各地,無不是遭到擯棄唾罵。 “現在耍鍋是不是有點晚了?” “當初我安平房投入魏王李泰門下,這可是你們都同意的事情。” “結果呢,一出事,一個兩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