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晉王開府建衙,為之奔走的長孫無忌、褚遂良都是關(guān)隴門閥代表人物。” 接著,崔虞再度補(bǔ)充了句。 ‘關(guān)隴門閥!’ 眼眸一瞇,李恪面無表情道:“長孫無忌。” 貞觀十一年,李恪前往安州赴任,同年末,侍御史柳范上書彈劾其游獵過度、損壞莊稼,為此,李世民下詔斥責(zé)李恪,免去其安州都督職,削減封戶三百戶。 這件事可以說是李恪人生最大的轉(zhuǎn)折,一度從朝野聞名的賢王變得聲名狼藉。 “殿下。” “貞觀十三年,陛下下旨廢除世襲制詔,諸藩王都督銜留存情況和出藩情況待考。” “出鎮(zhèn)各地的藩王除了您,還有蜀王、蔣王、越王、紀(jì)王。” “其它兩位皇子年歲尚幼,并未封王,在京藩王除了魏王,尚有晉王。” “若依陛下之旨,諸王理應(yīng)回朝待政。” 就在這時(shí),崔虞話語幽幽道。 ‘嗯哼?’ 李恪挑了挑眉,感興趣道:“崔長史以為本王可以趁著此次完婚之機(jī),留在長安。” “只有殿下一人,或許此事難成,可要是太子殿下愿意出手,未嘗不可。” 目光如炬,崔虞繼續(xù)道:“山東士族支持魏王,關(guān)隴門閥支持晉王。” “東宮收攝庶族,本就與二者有天壤之別。” “太子殿下大力促成殿下與蘭陵蕭氏的通家之好,無外乎讓江南士族站位。” “不管殿下如何作為,只要您站在朝堂上,那就是第三股勢力,足以抗衡魏王、晉王。” “所以,大兄必然會支持我回京。” 李恪脫口而出。 “殿下英明。” 崔虞及時(shí)止住了話茬。 “本王明白了。” 目光幽深,李恪冷肅道:“既是大兄需要,本王義不容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