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你跟他說吧。” 李承乾伸了個懶腰,倚坐在胡床上。 “是。” 一旁的太子詹事岑文本轉而看向了李恪:“吳王殿下。” “江南士族遠在南方,勢力在關中相對孱弱,支持魏王的山東士族就不一樣了。” “他們本來在朝堂上就是僅次于關隴門閥的群體,長安同樣有許多山東士族出身的勛貴。” “從對抗的角度上來看,你想要壓制甚至是取得勢均力敵的態勢,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 “呼!!!” 李恪長吐出一口濁氣,表情變得格外沉重。 “東宮希望和吳王府做一筆交易。” “先生請講!” 坐正了身體,李恪面容嚴肅的看著岑文本。 “陛下封禪泰山,召魏王、晉王隨行,關隴門閥、山東士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這件事上。” “借著這個機會,東宮可以悄無聲息的將江南士族出身的官員調入長安。” “這樣一來,吳王殿下就有了和魏王、晉王抗衡的班底。” 迎著李恪的目光,岑文本緩緩道來。 ‘唰!!!’ 李恪不禁眼前一亮,可他還是提出了質疑:“我需要付出些什么。” “或者說,江南士族需要付出些什么?” “很簡單。” 李承乾淡淡道:“東宮有一批進士需要安排到地方擔任縣令、縣丞。” “有多少?” “300人。” “什么?” 李恪瞪大了眼睛,滿是不敢相信的看著他。 大唐有360個州(府),1557個縣,江南人口繁多,卻也不過才51州,數百個縣,這么多進士安排下去,這得需要多少官職。 “多么?” 聳了聳肩,李承乾隨意道:“不把下面的縣令、縣丞換了,縣官如何擢升至州府,州官如何晉升入京?” 唐朝的科舉承襲自隋朝,通過科舉考試的人被稱為進士,分為常科和制科。 常科包括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科目,進士和明經是含金量最大的兩個科目,通常只取24人,這些進士還需要經過吏部的復試才能正式授官。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