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山東士族、關隴門閥、江南士族,這便是三顆棋子,天下庶族同樣是一顆棋子。” “就目前來看,陛下以山東士族、關隴門閥為棋子,太子以江南士族、天下庶族為棋子,二者無所謂誰占據上風,只是太子完全看穿了陛下的手段,徑直跳出了這方棋盤。” “與其說陛下失去了分寸,倒不如說是太子把世家門閥全部算計在了其中。” “這一點從江陵蕭氏三方下注來看,足可見太子英明決斷。” “殿下,江陵蕭氏嫡女” 李敬玄有些拿不準。 “要,為何不要?” “江陵蕭氏可是蘭陵蕭氏主支,單單有關隴門閥的支持,本王還不足以站穩腳跟。” “他們若是進來了,那該著急的反倒是趙國公、褚先生。” 聳了聳肩,李治故作調侃的說了句。 “殿下睿智。” 李義府、李敬玄對視了一眼,顯然是贊同李治這一行為。 為君者自然不能為臣下所擺布,關隴門閥又如何,要不是晉王羽翼未豐,何至于一直以孱弱面貌示人,引入另一股支持勢力恰恰是維持平衡的最佳手段。 “司馬。” “本王叮囑你的事情辦的怎么樣了?” 就在這時,李治詢問了聲。 “稟殿下。” 晉王司馬李敬玄表情一肅,正色道:“依唐制,親王傅一人,從三品;諮議參軍一人,正五品上;友一人,從五品下;文學二人,從六品上;東閣、西閣祭酒各一人,從七品上。” “親王傅掌傅相贊導,諮議訏謀左右,友陪侍規諷,文學讎校典籍,侍從文章,祭酒接對賓客。” “臣已知會吏部,遷御史中丞劉祥道為諮議參軍,舉弘文館直學士上官儀為晉王友,舉安德縣男高昱、裴宣機為晉王文學,明經及第士子裴炎為東閣祭酒,汾陰縣男薛元超為西閣祭酒。” “大善。” 這些人里面,李治聽過名字的并不多,只有高昱、裴宣機、薛元超,這三人分別是高熲的兒子、裴炬的兒子,還有薛道衡的孫子,這都是前隋乃至大唐的名臣。 “殿下。” “關于王府典軍。” “臣舉薦并州參軍張文瓘、中書舍人高季輔。” “哦?” 挑了挑眉,李治來了一些興致。 玄武門之變后,皇帝對于親王、郡王多有限制,不似此前那般開府建衙,實際上就是一個小朝廷。 像王府長史,從四品上;司馬,從四品下;掾,正六品上;屬,正六品上;主簿。從六品上;史二人,記室參軍事二人,從六品上;錄事參軍事一人,從六品上。 還有錄事一人,從九品上;功倉戶兵騎法士等七曹參軍事各一人,正七品上;參軍事二人,正八品下;行參軍四人,從八品;典簽二人,從八品下。 這些都需要吏部遴選,而后由尚書省遞交至御前,皇帝親自允準方能確認的王府屬官。 除了晉王司馬李敬玄、隨扈李義府之外,晉王府屬官都是長史褚遂良同長孫無忌商榷之后任用的官吏,這也是李治為什么一定要任用一批自己人的原因所在。 “殿下。” “張文瓘乃是西漢留侯后裔,治書侍御史張文琮胞弟,參加科舉,以明經及第,補任并州參軍,屢受英國公稱贊,知兵理政,頗具才德。” “高季輔出身渤海高氏,年少時勤奮好學,精通武藝,以孝母聞名,前隋末年曾糾集數千人,參加瓦崗軍,武德元年歸順大唐,先為陟州總管府戶曹參軍,貞觀元年擢為監察御史,因其彈劾大臣,不畏權貴,陛下遷其為中書舍人。” 李義府對于這兩人知之甚詳,補充道。 “好。” 李治聽得眼睛直放光,一個張良后裔,一個事母至孝,二人都文武兼備,有他們二人任王府典軍,晉王府的護衛力量就不用擔心了。 “殿下。” “還有兩名從五品上的副典軍,十六名執仗親事,十六名執乘親事。” “臣以為從軍中挑選身家清白之人為最佳。” 李敬玄補充了幾句話。 “言之有理。” 小手擺了擺,李治直接放權:“王府副典軍人手,由你挑選。” “至于執仗親事、執乘親事及三百三十三名親事,待張文瓘、高季輔到任后,交由他們負責。” “屆時再行報之兵部,一應甲胄兵刃、糧餉均由朝廷負擔。” 他這個晉王攏共一千戶食邑,素日里做什么事都得摳摳搜搜,遠不及李泰、李恪身家厚實,像這些朝廷在冊的王府官員、護衛,自然不能自己來養。 “是。” 李敬軒立即應聲,連忙記下了人名。 “義府兄。” “我記得你是貞觀八年被劍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薦為門下省典儀,后又得到劉洎、馬周的舉薦,改任監察御史,這才成為了本王的隨扈。” “可愿入王府任職?”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