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橫于湟水谷地和黃河谷地之間的山脈,東西長500余里,南北最寬不過四十里,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河流的沖刷切割出了許多山口,青沙山口、拉脊山口、日月山口這都是出入西寧的重要交通要道。 “哐!哐!哐!” 一座大型的水力鍛坊修建在山谷之中,流水帶動了巨大的鍛錘,一下又一下敲擊在鋼鐵上,祛除其中的雜質,使其變成更加優質的精鋼。 周遭還有一個個用土法修筑的墻爐,上面還有長長的管道正在冒著黑煙,那都是煤炭在燃燒,制作成焦炭。 “殿下?!? “焦炭確實比木炭更適合煉鐵?!? “我們通過這種方法將鐵礦石迅速冶煉為鐵水,然后再以石墨鉗鍋煉制為成品鋼。” “這種鋼用來制作兵刃、甲胄,大約相當于三十煉,但是再以水力鍛錘捶打之后,能夠輕而易舉得到百煉鋼,根據您的交代,這些百煉鋼優先用來制造橫刀、箭鏃、矛頭?!? 河西王長史唐嘉會正在一五一十的介紹道。 “嗯?!? 目光掃過整個山谷,李承乾非常滿意這種有條不紊的生產程序,這讓他想到了后世的工業時代。 土法煉焦、鉗鍋煉鋼,再輔以水力鍛錘,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生產鏈,可以批量生產百煉精鋼武器。 這樣生產出來的鋼表面顏色呈現出深黑色的質感,只有鋒利的刀口上才有銀色的花紋,讓人不寒而栗。 “殿下,這邊請。” 唐嘉會在前引路,將他帶到了山谷的另一端,這里是截然不同的場景。 匠人取出了新近鍛造出來的成品,青黑色的甲片光亮的可以照見毛發,末端有筷子頭大小的凸起,隱隱向皮膚上的瘊子。 “已經做出來了?” 見后,李承乾眼中流露出了一抹喜色。 “是的,殿下?!? “我們從黨項羌、吐谷渾人中招募了大量匠人?!? “這些人的鍛造工藝相對來說簡陋,卻沒有像我們大唐的工匠一樣形成熱鍛的固有思維。” “因而,他們很快就掌握了冷鍛法,現在已經可以批量生產出瘊子甲。” 唐善會有條不紊的解釋道。 早在去歲,李承乾就命東廠將土法煉焦、鉗鍋煉鋼、水力鍛錘法、青羌冷鍛法交予他。 歷經半年時光,西寧城、定羌城出現在了這片西海畔,牢牢地控制著河湟谷地、黃河谷地這兩片最好的地方,并且大量開采金、銀、銅、鐵、石棉、石墨、石膏、粘土等礦產資源。 “對吐谷渾動手就在旬月之間。” “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對五萬西寧軍的換裝,有些強人所難?!? “孤不要求你做到這樣,孤只要求你一點,所有的箭鏃、矛頭都需要用石墨鉗鍋煉制出來的鋼所制?!? “能做到嗎?” 目光如炬,李承乾詢問了聲。 “沒問題?!? 唐善會不假思索的答應了下來。 “甲胄方面,準備的怎么樣了?” “我聽說吐谷渾人的披甲率能達到五分之一,吐蕃人更是能做到三分之一?!? “不管是皮甲,還是鐵甲,總而言之,有甲比沒甲好?!? 李承乾問起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傷亡率往往跟披甲率息息相關,唐軍為何能夠縱橫公元7世紀,無他,60%的披甲率,全球第一,吐蕃在后期一度達到了50%的披甲率,從而實現了同大唐分庭抗禮的目標。 相比之下,阿拉伯人就遜色許多,他們在面對大唐、吐蕃對中亞、南亞地區的統治時,顯得有些畏畏縮縮。 “殿下。” “五萬西寧軍分作三萬騎兵、一萬輕兵,一萬長矛兵。” “全都穿著皮甲,這些都是四海商行從各地收購黃牛皮、水牛皮所制?!? “五萬附從的黨項騎兵穿著的皮甲,大多為豬皮、馬皮、驢皮、羊皮所制?!? “好。” 聞言,李承乾點了點頭。 皮甲是所有甲胄里面制作最為簡單的一種,防御力不及鐵甲,但在這么短的時間實現披甲率百分之百,這已經很不容易了,至于黨項騎兵身上的皮甲跟西寧軍身上的皮甲有差異,在所難免。 開玩笑,這五萬披甲的黨項騎兵放在周邊四夷,絕對是精銳,曾經的薛延陀也只有十余萬人做到全甲,披覆鐵甲的更是不到一萬。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