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拍了拍玄黃母晶,李承乾直接用先天真氣一送。 “轟隆!” 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傳遍了天地,整個昆侖山脈為之一顫,無數(shù)飛禽走獸都受到了驚擾,大小勃律、象雄、吐蕃、西海大都護府、樓蘭都督府等周遭的國家和勢力無一例外,全都感應(yīng)到了。 玄黃母晶直接融入了昆侖山,一層無形的玄黃氤氳籠罩著這座高大巍峨的山脈,整座山脈在不斷凝實,甚至隱隱向上生長了上百米,變得更加像天柱一樣聳立在華夏西北。 “咻!!!” 隨即,李承乾大手一揮,五道璀璨的光芒激射向正在變化的昆侖,或為赤紅,或為橙黃,或為翠綠,或為蔚藍,或為銀白,無一例外,全都被昆侖吸攝,覆著其中。 五行靈珠雖然只是三星級的寶物,卻是一方修真大世界,先天生成的五行靈物,融入大地可以孕育出不遜色于靈脈的先天五行靈地,內(nèi)含庚金、甲木、葵水、丙火、戌土之精。 但現(xiàn)在被昆侖吸收之后,與玄黃母晶結(jié)合,化作先天五行本源,就這樣融入了昆侖山,加速了昆侖演化。 “嗷!!!” 冥冥中,一聲龍吟震古朔今,見證了華夏數(shù)千年文明的昆侖誕生了靈性。 “主人。” 身為地靈的昆吾感應(yīng)到了昆侖山的變化,一雙巨眼目不轉(zhuǎn)睛的盯著昆侖。 “嗡!嗡!” 昆侖山的靈性一經(jīng)誕生,整座山脈像活過來了一樣,天地間滋生出了紫氣氤氳,映照著陽光,折射出七彩顏色,微風拂過,淅淅瀝瀝的小雨點滴落在地面上。 花草樹木、野獸生靈無不愉悅,近在咫尺的柴達木盆地受到的影響最為明顯,原本干旱的荒漠、戈壁灘上長出了植被,這是獨屬于靈氣的滋養(yǎng)。 或許是因為昆吾是昆侖玉點化而出,昆侖山視其為子嗣,傾注了最多的福澤,昆吾的氣息隨之變化,一度達到了筑基期巔峰,身形隨之化作十丈高。 “不錯。” 李承乾一眼就認出了昆吾這是又覺醒了一種天賦神通雛形,傳說中的法天象地。 “主主人” 一道懵懂的聲音在李承乾腦海中響起,那是獨屬于昆侖山的靈性。 現(xiàn)如今,大唐世界還沒有實現(xiàn)升格,僅僅靠著玄黃母晶、五行靈珠,昆侖山能夠誕生靈性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想要靈性完全顯化身形,這需要一段時間,或者說世界本源增強之后催化。 “小家伙。” “你且安心在這待著,昆吾會在這陪你。” “有時間,我會再來看你的。” 李承乾話語格外溫柔,就像哄小孩子一樣叮囑道。 “好。” 懵懂的聲音又一次在李承乾腦海中響起,剛剛誕生靈性的昆侖山與三、四歲的孩童并無兩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昆侖山會逐漸釋放出微弱的靈氣,這些靈氣或許并不能凝結(jié)為實質(zhì),卻可以催化植物、動物,改善周遭的環(huán)境,地脈會源源不斷的與之勾連,想要分潤這份福澤。 假以時日,昆侖山勾連了所有的地脈,那昆侖便是真正的萬山之祖,這個世界的天柱,昆侖山靈將會蛻變?yōu)橄忍焐耢`,主宰天下所有山脈,統(tǒng)御山神地邸。 之所以李承乾會這么做,就是希望昆侖山脈能夠成為這個世界成長的引子,當然,西海大都護府、樓蘭都督府乃至雪域高原是大唐的根基,以開拓中亞、南亞,這里的變化可以促進大唐的開拓進度。 “殿下。” 遠遠地,數(shù)十騎出現(xiàn)在了視線范圍中,西海大都護府裴行儉帶著隨從趕來。 “何事?” 側(cè)身一看,李承乾直接詢問道。 “稟殿下。” “蔥嶺都尉、南蠻都尉有信傳來。” “羅通已經(jīng)進駐了大、小勃律,大勃律王、小勃律王自愿臣服,已經(jīng)被護送前往長安上表臣書。” “經(jīng)統(tǒng)計,大、小勃律有人口約十萬,王公貴族上千人全部被抄沒,一應(yīng)田地、牛羊分給了百姓。” “蔥嶺都尉府已經(jīng)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署衙門,得到了當?shù)匕傩盏恼J可,羅通在當?shù)胤种糜惺h,征召七千青壯,組成了一萬蔥嶺軍。” “秦懷道率三千騎入主聿赍城,用隨行帶去的糧食、茶葉等物換取了周遭羌人的支持,截止到現(xiàn)在,南蠻都尉府治下之民已經(jīng)達到了萬余,還在不斷增長。” 裴行儉一五一十的匯報道。 “哦。” 挑了挑眉,李承乾淡淡道:“進度慢了一點,人口是最大的發(fā)展動力。” “告訴羅通,不要拘泥于教化勃律人,要學會利用商人,身毒商人、象雄商人、吐蕃商人乃至西域商人,用金銀購買奴隸,大、小勃律相當于數(shù)州之地,別說區(qū)區(qū)十萬人,就是百萬人都能容納的下。” “只要人口增長起來,他這個蔥嶺都尉就是一方封疆大吏,同時威脅西突厥、象雄、吐蕃及身毒各國。” “秦懷道那邊也是一樣的道理,松贊干布把人都撤走了,周遭的羌人部落早就被洗劫一空,想要靠著小恩小惠聚攏足夠多的人口,根本不可能。” “聿赍城東鄰姚州、昆州(昆明),西南鄰迦摩羅波,東南鄰六詔,南方直面驃國。” “這些西南小國發(fā)展力落后,四海商行會給他送去足夠多的貨物,有這些東西,換取奴隸不在話下。” “一年之內(nèi),孤要五萬南蠻軍。” “是。” 裴行儉面色一肅,正聲應(yīng)道。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