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貞觀十七年,二月下旬,北庭大都護府,科布多城。 十萬北庭軍、五萬居延軍、十五萬鐵勒騎兵嘯聚于此,三十萬人噤聲,一片肅殺之氣。 鐵勒八旗旗主、外鐵勒五州刺史一個個面容肅穆的站在了下首。 “踏踏.” 伴隨著沉悶的腳步聲響起,一行甲胄身影出現(xiàn)在了軍陣前,領(lǐng)頭的赫然是居延都督秦懷玉,左右兩側(cè)則是北庭副大都護張公謹、宋君明,北庭左將軍達哥支,北庭右將軍藥羅葛.烏紇。 “大唐太子令,西突厥不服王化,擅起刀兵,賊酋欲谷設(shè)公然襲殺我大唐冊封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自號:乙毗咄陸可汗,罪大惡極,今起大軍三十萬攻伐西突厥,平滅叛逆。” 俯瞰三十萬大軍,秦懷玉擲地有聲的話語傳遍了全場。 “大唐萬歲!太子萬歲!” “大唐萬歲!太子萬歲!” “大唐萬歲!太子萬歲!” 三十萬人齊聲怒吼,聲音震天動地。 見此,秦懷玉大手一揮:“出兵!” “踏踏.” 五萬居延軍率先出擊,十萬北庭軍及十五萬鐵勒騎兵緊隨其后,大軍烏壓壓向金山(阿爾泰山)涌去。 同一時間,堅昆國王李昭親統(tǒng)五千堅昆精騎,并堅昆將軍李孝、李悌、李忠、李義各領(lǐng)五千騎,計兩萬五千人渡過黠戛斯水(鄂畢河),進攻西突厥所屬葉護阿史那賀魯所部,于多邏斯川大敗阿史那賀魯,滅處密、處月、哥舒、歌羅祿、弩失畢等部,大獲全勝,俘虜二十余萬人,牛、羊、馬匹不計其數(shù)。 西突厥位于夷播海(巴爾喀什湖)以北的力量全部被堅昆國一掃而空,堅昆國將部眾從劍河(葉尼塞河)上游遷徙至多邏斯川(額爾齊斯河流域),驅(qū)使二十余萬俘虜筑李廣城,以為國都。 五萬樓蘭軍在樓蘭都督席君買的統(tǒng)領(lǐng)下,沿昆侖山北麓一直向西,直逼于闐;蔥嶺都尉羅通率一萬蔥嶺軍從大、小勃律出發(fā),滅亡了蔥嶺以西的商彌小國,開始征伐吐火羅各部。 “都護。” “陛下詔書何意?” 西州,安西都護府中,長史張澄注意到了郭孝恪的臉色有些不對勁,趕緊詢問道。 “陛下有旨。” “居延都督秦懷玉統(tǒng)御北庭軍、居延軍、鐵勒騎兵三十萬人越過金山(阿爾泰山)攻西突厥。” “樓蘭都督席君買領(lǐng)五萬樓蘭軍西進,還有蔥嶺都尉羅通率部攻吐火羅各部。” “讓我等統(tǒng)率安西軍配合他們,一舉覆滅西突厥。” 郭孝恪神色凝重道。 ‘什么?’ 聽到這話,張澄露出了震驚之色。 大唐出動了數(shù)十萬人進攻西突厥,他們竟然一點風聲都沒有收到,這簡直不可思議! “局勢已經(jīng)很清晰了。” “樓蘭軍攻于闐、疏勒,進而配合蔥嶺都尉,完全征服吐火羅各部。” “居延都督那邊有三十萬人,一旦越過金山,葛邏祿人、突騎施人都將為其擊潰全殲。” “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便是進攻焉耆、龜茲,匯合樓蘭軍、居延軍、北庭軍各部合圍在三彌山的西突厥王庭,這也是大唐西疆的最后一戰(zhàn)。” “此役若勝,大唐拓土六千里,相當于十道的疆土,這將是中原王朝有史以來最顯赫的勝利。” “西突厥治下人口多達八百萬,這是一個遠勝于薛延陀、吐蕃的強大對手。” 目光幽深,郭孝恪沉聲道。 昔日,侯君集只是滅了一個高昌,而在西域,于闐、疏勒、焉耆、龜茲哪一個都是不遜色于高昌的大國,何況還有吐火羅各部、河中諸國。 這一場仗的規(guī)模史無前例,別說一個國公,就是四、五個國公都能容得下。 錯過這場仗,郭孝恪此生恐怕都會悔之晚矣。 “都護。” “那為何你愁眉不展?” 長史張澄愈發(fā)有些摸不著頭腦。 “唉!!!” 郭孝恪長嘆了一聲,無奈道:“安西都護府不同于居延都督府、樓蘭都督府。” “這些都督府都是新近設(shè)立,軍政一體,可自行募集五萬大軍。” “而都護府只有兵權(quán),沒有治理地方之權(quán),能夠調(diào)動的兵力僅萬余府兵。” “焉耆、龜茲城高墻厚,治下數(shù)十萬人,光靠這萬余府兵,如何能拿下它們?” “都護莫不是忘了西突厥前莫賀咄侯屈利俟毗可汗之子,阿史那乙毗。” 就在這時,張澄提到了一個人。 “你是說?” 郭孝恪眼前一亮,心中生出了不一樣的心思。 “都護。” “阿史那乙毗可是得到了五弩失畢部和乙毗咄陸部的支持。” “現(xiàn)如今,欲谷設(shè)都未必有他的實力強。” “他一直想要得到大唐的敕封,何不借此機會” “好主意。” 聞言,郭孝恪心中的難題迎刃而解。 西突厥治下分為五弩失畢,五咄陸,即十姓部落,以碎葉川(楚河)為分界線,五弩失畢居碎葉川以西,五咄陸居碎葉川以東。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