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陛下圣明。” 眾臣無不表示贊同。 瀚北尚且還有此前征服的日耳曼、維京、斯拉夫等蠻族,西漠有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曾經的阿拉伯半島,西山橫在北邊,地形、氣候會有所改變,但改變也許不大,原有的沙漠依舊還在,融合了東南亞諸島、澳洲的南荒,甚至都稱不上地廣人稀,有得只是那些土著。 因而,在這些地方設立大行臺尚書令,不單單是為了防御,更是為了治理一方,至少開拓這些地方需要時間的等待,這和以往設立的大都護府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東陸大都護、大都督的設立主要是為了居高臨下俯瞰身毒諸國,只需要管軍隊即可。 三個巡閱使的設立一樣如此,起到的是大唐對諸國的威懾作用,確保諸國集中全部力量開拓諸天萬界,不至于內斗白白浪費了實力。 “太學祭酒何在?” “陛下。” 孔穎達、李靖站出身來。 ‘唰!!!’ 一本玉書隨之漂浮在二人面前。 “這是《大唐武經》,記有三百六十種由淺入深的武道筑基法門,每一種法門都可以突破先天。” “此外,兵書戰策、鍛體戰技均記載其上。” “即日起,大唐明立武道,即后天四步:煉體,淬皮,易筋、鍛骨,而后有先天、先天境、大宗師、換血境、通竅境、法相境、萬象境、造化境、天人境。” “朕將下詔,布武天下,凡年滿十六歲少年,即可從縣衙領取《五禽戲》、《八段錦》、《金剛功》其一。” “三門功法皆易學難精,有強身健體之功效,修煉至高深者,可堪破后天四步,臻至后天巔峰。” “《大唐武經》珍藏于太學武院,非殿試上榜者不可輕授。” “通過縣試,授予童生者,士子可從縣衙領取一柄精鋼打造的八面漢劍,武生則是精鋼橫刀。” “我大唐從今以后,不需要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目光如炬,李承乾擲地有聲的話語在太極殿中回響,振聾發聵。 “是。” 太學右祭酒李靖上前一步,恭敬的接過玉書,這可是武院立足之本。 “陛下。” “士子本就不及武生強健。” “若一味的苛求他們在武道上的精進,恐.” 太學左祭酒孔穎達欲言又止。 不只是他,殿內的其它文官同樣面色躊躇不已,十年寒窗苦讀已是耗盡心力氣血,再要像武生一樣武道精進如斯,這未免太苛刻了。 “朕明白孔師之意。” 李承乾持弟子之禮,語氣溫和的解釋道:“朕并非要求文人士子一定要像武生一樣肉身強悍,來日執掌千軍萬馬,縱橫披靡,所向無敵。” “只是如今世界已升格,誕生了微薄的靈氣,這些靈氣可以促生草藥,亦可為野獸開智。” “這也是朕為什么要布武天下的理由,若不習武強身,行走荒野,遭到野獸襲擊,如何應對?” “精鋼打造的八面漢劍不只是一個擺設,而是希望這些通過縣試、郡試、州試的文人士子能夠平平安安的趕赴帝都參加會試。” “老臣愚鈍,無法體會陛下之意,慚愧。” 聽到這,孔穎達才知道自己誤會了李承乾,老臉上不免露出了懊悔之色。 經過大半年的調整,禮部、吏部、太學一并籌謀,大唐科考治學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即縣設縣學,置縣試,郡設郡學,置郡試,行省設州學,置州試,帝都長安設太學,東都洛陽、南都建康設國子監。 科舉分為縣試、郡試、州試、會試、殿試,縣試在縣城舉行,通過者謂之童生,郡試在郡府舉行,通過者謂之秀才,州試在省治舉行,通過者謂之舉人,會試通過者允參加殿試,殿試榜上錄名者謂之進士,進士頭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 各級科考根據人口、參試名額取士,如縣試參與千人,取五十人為童生,再取二十人為庠生,庠生可入縣學就讀,由縣衙提供膳食,參與下一年的縣試。 郡試取五十人為秀才,則取二十人為廩生,入郡學,州試取五十人為舉人,則取二十人為貢生,入州學。 會試三年一次,每次只取三百人參與殿試,一甲3人,二甲90人,三甲207人,一甲入太史司,二甲授縣令,三甲授縣丞,會試還會取九百人為監生,監生擁有就讀太學、國子監的機會,各擇其一。 大唐一億四千萬人里面每年才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可以從科舉中脫穎而出,層層培養遞進,但凡一個身隕都是非常大的損失。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