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八十四章:賞賜-《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1/3)頁

    朱棣坐下,認真地細看著賬目。

    張安世怕朱棣看不懂,本來還想在旁提點一下。

    卻殊不知,真正厲害的統帥,可能不懂詩詞歌賦,可是對于數字卻是極敏感的。

    畢竟任何軍事上的決策,都與數字有關。

    朱棣不但看得懂,而且十分敏感。

    只見他道:“他們竟在蘇州和松江囤積了這么多的糧食,有九萬石這么多?”

    張安世便道:“他們采取的乃是低買高賣的策略,一遇荒年,便立即加倍購置市面上的糧食,等市面上的糧食一空,他們再囤貨居奇,將價格炒的更高。”

    朱棣冷笑道:“真是可怕,這些人,竟還一個個指著朕的鼻子說朕殺人如麻,說朕是殺人魔頭,可這些人的軟刀子,所殺的人,何止是朕的十倍百倍?”

    張安世好奇寶寶似的,道:“陛下,還有人敢說這樣的話?這真讓人沒有想到,只有臣以為,陛下寬仁,宅心仁厚。”

    朱棣沒理他,繼續認真看數目,隨即他目光闔起來,口里道:“這樣說來,在蘇州和松江一帶,就地開倉放糧,這災情大抵就可以解決了?”

    張安世則道:“這些糧當然不能滿足所有的百姓所需,不過臣以為,有了大量的糧食分發至百姓的手里,其他囤貨居奇的糧商以及士紳,只怕也會慌了神,只怕會紛紛出貨,到了那時……糧價可能會一瀉千里,如此一來,這災情也就緩解了。”

    張安世頓了頓,繼續道:“不過……這只是理想的狀態,從理想的狀態而言,蘇州和松江本就是魚米之鄉,即便一年的災荒,按理來說,存糧也是足夠的,再加上朝廷還撥發了這么多的賑災糧,照理來說,是不會缺糧的,可沈家這些人,不照樣從中掙了個盆滿缽滿,無數百姓成了餓殍?”

    說道這里,張安世干笑:“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可能不只是糧食的問題,而在……”

    在這個時候,張安世居然突的頓住了。

    朱棣便瞪著他道:“說呀,你怎么不繼續說?”

    張安世卻是笑嘻嘻地道:“臣和陛下一樣,也是宅心仁厚,后頭的話,不便說,怕說了……良心不安。”

    朱棣冷笑:“這樣說來,發糧之前,還得干一件事了?”

    張安世道:“陛下圣明,想來只有讓有司去查一查。”

    朱棣搖頭:“等朝廷派了人去查,那等搜羅了罪證,明正典刑,還不知要多久,哎……朕終于明白太祖高皇帝了。”

    最后這句話帶著些感慨,他卻沒有繼續說下去。

    張安世的心卻好像是小鹿亂撞,他總覺得……好像會有可怕的事會發生。

    朱棣隨即道:“無論如何,有了這批糧食,總算解了燃眉之急。”

    說罷,朱棣便站了起來,道:“這里,你們就不必守著了,朕會命紀綱派錦衣衛來。”

    頓了頓,朱棣溫和地道:“擅自在京城放炮,可是萬死之罪,這一次,就當你無知,不追究你了,但有下一次,就不會輕饒了。”

    張安世一臉尷尬,自是忙道:“是。”

    朱棣說著,叫了亦失哈來。

    亦失哈躬身聽命。

    朱棣道:“其一:命緹騎星夜趕去松江、蘇州二府,此二府知府,立殺之!”

    亦失哈打了個寒顫。

    朱棣又道:“所有涉災縣令,也盡殺之。”

    “奴……奴婢遵旨。”

    朱棣面上沒有什么表情,甚至沒有氣勢洶洶的樣子,他的眼神甚至是溫和的,娓娓動聽地繼續道:“任周壽為新任蘇州知府、徐聞為松江知府,其余諸縣縣令,由本縣縣丞充任,上任之后,開倉放糧,若再有沈家之事,便再盡殺之!”

    這話說得干脆利落,亦失哈也只能老實地道:“奴婢遵旨。”

    張安世在旁聽得眼皮子直跳。

    張安世此時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朱棣方才所感慨的那句話。

    這是夠狠的啊,畢竟這么多的知府和縣令,張安世絕對相信,這其中肯定有幾個是被冤枉的。

    只不過……朱棣已經不在乎了,災情緊急,若是不殺,換一換血,等慢慢地去調查,只怕到了來年開春,才勉強能議罪,真到了那個時候,只怕那許多的百姓們,也已死絕了。

    既然如此,那么就用太祖高皇帝的辦法吧,已經不在乎誰貪誰廉,現在到了這個地步,那么就統統都去死吧。

    而新上任的這些人,有了前車之鑒,不敢說他們以后會怎么樣,但是至少在這個冬天,他們一定會竭盡全力,拼命賑濟。

    朱棣沒理張安世,只哼了一聲:“帶著那三個小子,趕緊滾蛋。”

    “噢。”張安世小雞啄米的點頭,像一只溫順的鵪鶉一樣:“臣這就走。”

    他如蒙大赦一般,火速帶人跑路。

    以至于丘松那小子有點傻,還是被朱勇拖拽著跑的。

    一下子,四人不見蹤影。

    朱棣則在庫中,撿起了張安世案頭上的那本《春秋》,看了看,又投擲在地,嘟囔道:“還他娘的《春秋》!”

    …………

    張安世老實了,直接在家里躲了兩天,似乎覺得風頭過去了,這才慢慢開始活動。

    而另一邊,一樁婚事,卻開始有了眉目。

    魏國公之女徐靜怡初長成,已到了婚嫁的年齡。

    漢王朱高煦張羅著姻親的事,幾乎每日都往宮里和魏國公跑。

    徐皇后自然對自己的侄女兒的婚事極為上心,她的兄長是個倔脾氣,寧愿被圈禁,也絕不向朱棣低頭。

    這侄子和侄女,反而更得徐皇后的憐愛了。

    朱高煦不提還好,一提,徐皇后起心動念之下,自然也就跑去和朱棣商議。

    朱棣聽到這個,樂了:“那孩子很乖巧,確實要找個稱心如意的夫婿,她爹不懂事,咱們卻不能不曉事,這是大事,總而言之,無論靜怡要嫁誰,朕這邊……都要大操大辦,不能讓孩子冷了心。”

    徐皇后溫和地笑著道:“是啊,我那兄長……哎……無論怎么說,也不能教孩子吃了虧,這事還是高煦提起來的,他不提,臣妾還沒想到靜怡已是長大成人了呢。”

    說話間,她的眼里透著憂愁和欣喜,一方面,魏國公的事,本就是她心里的一根刺,徐達的幾個子女,本來一直和睦,卻因為靖難之役,發生了巨大的分歧,以至于現在……兄妹反目。

    而另一方面,她欣喜的是自己侄女已長大成人,將來也要嫁做人婦了,自己這個做姑母的,自當竭盡全力。

    朱棣聽到朱高煦也為了魏國公之女徐靜怡上心,禁不住大笑起來:“哈哈哈……哈哈……這個家伙,雖然平日里不著調,可總算還有幾分良心,心里還是念著自己的兄弟姐妹的。”

    朱棣很欣慰,龍顏大悅。

    他是皇帝,也是父親,正因為如此,在經歷了靖難之役后,他更加明白全家和睦的重要,朱棣這輩子別的不擔心,唯獨擔心的,卻是自己的兒子反目,等到百年之后,又鬧出兄弟相殺的戲碼,真到了那個時候,該有多錐心。

    而朱高煦對于自己妹子的關心,讓朱棣看到了朱高煦溫情的一面,朱棣就希望……兒子們能少一些爭搶,多一些兄友弟恭。

    朱棣便關切地道:“現在可有人選了嗎?”

    “司禮監舉薦了幾個,還有漢王也舉薦了一個,說此人經天緯地,相貌堂堂,是不世出的人才,這事,臣妾可不敢怠慢,便命司禮監的人,一一去瞧瞧,選一個品行和相貌都是俱佳的。“

    說到這里,徐皇后眼里泛起了淚花:”可憐臣妾那兄長,總是固執,如若不然,這必是該他管的事。如今孩兒們都沒人照料,我這做妹子的,若是再不看顧著這幾個孩子,也不知道該怎么辦。“

    朱棣便寬慰她道:“他性子像你父親,認準的事,九頭牛也拉不回來,不過……婚嫁是大喜的事,你哭什么呢?該高興才是。”

    “是。”

    朱棣又道“這一次,要操辦得漂漂亮亮,徐公當初被朝廷追贈為中山王,那么就照著親王之女下嫁的規格來辦吧,務求體面,定國公府城那邊,也要抽調命婦來,等選定了乘龍快婿,就將那乘龍快婿叫進宮里來,朕要好好看看,朕將靜怡,當自己的女兒來看待的。要讓全天下人都曉得,朕對魏國公府端無成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