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張安世不解道:“姐夫,你咋還同意他這樣干了?” 朱高熾先讓宦官退下,隨后道:“解縉這個人,私心太重,可現在他修撰《文獻大成》,同時還任文淵閣大學士,在士林之中,頗有名望,父皇還要用他……” 見張安世不停皺眉。 朱高熾此時反而微笑道:“治大國如烹小鮮,許多事,本宮得有數,可對待這樣的事,也不必動輒大怒,解縉如此……做……往重里說,是欺君罔上,往輕里說,至少也是任用私人。” 說到這里,朱高熾深深地看了張安世一眼,才接著道:“你認為他想辦法任用了這四人,只對本宮有影響嗎?” 張安世訝異地道:“姐夫的意思是……” 朱高煦道:“四品官是一個檻,在地方上,便是地方大員。在朝中,距離一步登天也不遠了。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都邁不過這個門檻,可能邁過去,將來便大有前程。解縉一定是在暗中,左右了廷推的結果,若是本宮不準,那么就不得不重新廷推,可能解縉的人就塞不進來了。” 張安世顯得更疑惑了,道:“那姐夫為什么還要讓他如愿?” 朱高熾道:“他如愿了,就有人不如愿!難道這天下,只有解縉有自己的同年和同年,以及門生故吏嗎?難道胡廣沒有?楊榮沒有?還有吏部尚書蹇義,他是老臣,門生故吏遍布朝野,可他這個吏部天官,竟沒有辦法左右哪怕一個四品的大臣,他會怎么想呢?” 張安世詫異道:“姐夫這是鄭伯克段于鄢?” “也不能這樣說。”朱高熾微笑著道:“我是儲君,為君者要行王道,何謂王道,那便遇到了下臣的錯誤,要寬仁,給他迷途知返和改過的機會。此次同意他,若他不知恩,且還繼續得寸進尺,等他鬧到天怒人怨,那么他就是自尋死路了。” 張安世忍不住道:“姐夫果然博學多才,反正怎么說都可以。” 朱高熾在張安世的面前,是不會有什么隱瞞的,他隨即目光落在了那河南的大災上頭,皺眉道:“河南又有大災,這才是教人寢食難安的問題。單憑當地開倉放糧,依本宮看……不但容易引發弊政,而且也是杯水車薪。” 張安世收起了從容之色,認真道:“不如趁此機會,讓東宮再接納一批女子吧,如此一來,便可大大地減輕了災區的負擔。” 朱高熾卻是搖頭道:“東宮的宮娥已經太多了,再接納一批,這東宮的宮娥,豈不是要比紫禁城里還多了?雖說父皇未必見怪,可我這做兒臣的,斷不可如此。再加上,這也不是長久之計。” 張安世若有所思,猛地眼睛一亮,道:“我有主意了。” 朱高熾詫異地看著張安世,這家伙總是一驚一乍的,讓朱高熾的心情,就像是過山車一般。 只見張安世喜滋滋地道:“姐夫照我說的做,一定可妥善解決。” ………… “陛下。” 此時,亦失哈小心翼翼地給朱棣斟了一盞茶。 朱棣方才打了個盹兒,此時意識還有些不甚清晰,喝了口茶,才勉強打起了精神。 他對于奏疏的事,實在煩不勝煩,不知為何,只要看著那些奏疏,就容易犯困。 于是朱棣道:“將這些奏疏都撤了吧。” “是。”亦失哈頓了頓,突然道:“陛下,方才奴婢在司禮監……看過了昨日送來的奏疏,里頭有一樁事,不知陛下知否?” 朱棣抬眸看他道:“何事?” 亦失哈道:“河南又大災了。” 朱棣皺眉起來,隨即道:“文淵閣有何建言?” “就地開倉放糧,朝廷這邊,再籌一筆錢糧去賑濟。” 朱棣便繃著臉道:“說是開倉放糧,可實際上,不就是讓人中飽私囊嗎?這些事,在洪武年間就有不少,皇考這樣的嚴厲,尚且無法杜絕這些贓官污吏,而今朕以寬仁治天下,只怕就更加是屢禁不絕了。” 朱棣顯得很不高興。 亦失哈不敢說話。 朱棣道:“怎么又不吱聲了?” 亦失哈這才道:“奴婢也覺得……這樣很不妥當,可是……可是……奴婢以為……” 亦失哈小心翼翼地道:“奴婢以為……歷來對于賑濟,都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所以……所以……” 朱棣嘆了口氣道:“朕知道你的意思。是啊,每每大災,朕都對這樣的賑濟方法不滿意。可又有什么辦法呢?說來說去……也只能如此。這樣開倉放糧,派人調糧去賑濟,好歹……老百姓們還能從人家的指甲縫里撈上幾口吃的,勉強能渡過難關。可若是連人都不調撥,倉也不開,這就等同于是將受災的百姓置于萬死之地了。” 說著,朱棣忍不住嘆息了一聲。 頓了頓,便又道:“太子對此,有何建言?” 亦失哈道:“太子殿下那邊,準了文淵閣的擬票。” 朱棣點了點頭道:“他性子溫和,極少駁斥文淵閣的擬票,罷……就這樣辦吧。” 正說著,有宦官進來道:“陛下,太子殿下領著安南侯來覲見了。” 朱棣挑了挑眉道:“這個時候,他們來做什么?宣進來。” 朱高熾領著張安世魚貫入殿。 先是行了禮。 朱棣打起精神道:“朕聽聞太子每日在詹事府批閱擬票,很是辛苦,今日怎么有閑?” 他口里這樣說,眼睛卻是看向張安世。 朱高熾回答道:“父皇,兒臣是為了河南大災的事來的。” 朱棣聽罷,道:“大災的事,你不是已經敲定了嗎?” 朱高熾道:“兒臣以為,除了文淵閣的建言之外,還需采取一些措施,這樣……才可盡力緩解災情。” 朱棣饒有興趣地道:“那就讓朕來猜一猜吧,這一定又是張安世出了什么鬼主意吧。” 朱高熾笑了:“正是。” 朱棣道:“那就說一說吧。” 朱高熾道:“臣希望……能夠讓東宮接納一批受災的女子。” 朱棣聽罷:“這就是你們的主意?朕看這主意也不見得有多高明。” 是啊,現在東宮的宮娥,已有一兩千人,這規格已經多過頭了。 雖說這些宮女在太子妃張氏的帶領之下紡紗,東宮也有一些進項,可東宮是什么地方,又不是作坊。 張安世趁此機會笑著道:“招募兩千女子……至于從前在東宮的宮娥……可以遣散出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