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血流成河-《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2/3)頁
朱棣倒吸一口氣,越聽越覺得匪夷所思。
“你辦事如此得力……”朱棣看了高祥一言,眼中有著掩蓋不住的欣賞,他隨即沉吟著,口里道:“這府中上下的事,盡都了如指掌,為何當初……不曾有人舉薦你?”
這是一個人才啊!至少這樣的人,按理來說,不該只是屈居于一個府里的同知。
“賤民并非是什么賢才,從前和絕大多數同知一樣,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才干。”高祥臉上沒有一絲得意之色,反是平靜地道:“至于陛下所詢問的這些事,都是自威國公上任之后,為了打擊白蓮教,下官不得不去了解和走訪的事,整個太平府,與其他的府不同,必須要有效的解決軍令所引發的問題,這府中上上下下的人,其實多數和賤民一樣,并沒有多大的區別。”
這家伙倒是實話實說了。
朱棣忍不住瞥了張安世一眼。
而后,朱棣道:“知道你為何會在京察中評為劣等嗎?”
“賤民不知。”高祥不是純老實人,這種問題這個時候,他知道自己是不能答的。
朱棣則是冷冷一笑,他此時反而沒有大怒,而后卻是看向吏部諸官,冷聲道:“你們呢,你們為何將他評為劣等?”
蹇義等人,一個個只實實在在地跪著,默不作聲。
朱棣眼中閃過一絲諷刺,轉而道:“京察之事,是誰主持?”
短暫的沉默之后。
功考清吏司郎中劉榮,戰戰兢兢地叩首道:“是……是臣。”
朱棣死死地盯著他:“你認識高祥?”
劉榮顫著聲音道:“不……不認識。”
朱棣立即就問:“不認識,為何他為劣等?”
“他……他們……受到了檢舉……”劉榮道:“許多百姓,怨聲載道,說他們在太平府作威作福,盤剝百姓……”
朱棣道:“何人檢舉?”
“乃……乃當涂縣百姓楊丹以及蕪湖縣百姓鄧聰人等……”
朱棣此時倒是回過頭來,看著高祥道:“他們是什么人?”
高祥如實道:“乃本地富戶,那鄧聰還是至正年間的秀才,他有一子,也已中舉,此番從他家里清丈出來的隱田,多達三千五百余畝。至于楊丹,此人隱田也在千畝以上。”
朱棣點頭,神色還算平靜。
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他突而對陳禮道:“派人……圍了這了兩家,此二戶誣告,誣告者反坐,楊丹與鄧聰,立殺。抄沒他們的田產,家中其余人,流放新洲。”
陳禮道:“遵旨。”
隨即挎刀而出。
那劉榮聽罷,似觸電一般,整個人似是嚇得魂不附體。
檢舉的幾個民戶,都是這樣的下場,那么……像他這些人……只怕……
他驚得渾身顫抖,想也不想的就立即對著朱棣叩首,磕頭如搗蒜,口里滿是悲切:“陛下……陛下……”
朱棣卻是冷靜地繼續問道:“接到了檢舉之后,進行了核實嗎?”
“核……核實過……不,沒有核實……有……有核實……”他說話開始變得語無倫次。
因為他悲哀的發現,好像他無論說什么,都是錯的。
核實過,那么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沒有核實?沒有核實你就敢這樣不分是非?
朱棣似是在努力地隱忍著怒火,厲聲道:“到底核實過沒有?”
“陛下,他們的官聲極壞,影響十分惡劣,臣……臣當時……也是聽說這些事,便……便……”
“官聲極壞?”朱棣道:“又是何人,說他們官聲極壞?”
“是……是……”
朱棣道:“你不說,就是包庇!”
“當時臣在吏部部堂,聽主事梁尚師、吳開生二人說起此事……”
朱棣道:“這二人……拿下。”
“喏。”
朱棣繼續道:“只這二人嗎?還有呢?就憑這二人一面之詞?“
”還有都察院以及大理寺諸官,他們協助這件事……對于太平府上下官吏,也是頗有微詞。”
“頗有微詞?”朱棣冷漠地挑挑眉道:“有什么微詞?”
“他們說……如此殘民害民,百姓們活不下去了,這是要逼民為盜,是……”
朱棣不耐煩地道:“協辦京察的都察院、大理寺官,立即拿辦,梟首示眾。”
又有人領旨而去。
下達了這份旨意后,他的火氣似乎消下了一點點,卻凝視著劉榮,步步緊逼地道:“只是這些人嗎?就因為這些人,你就不問是非黑白?”
劉榮小心翼翼地抬頭,而后誠惶誠恐地側目看了身邊跪地的蹇義一眼。
他嘴唇嚅囁和哆嗦著,內心的恐懼已經不斷的脹大,淚如雨下道:“沒……沒有其他人了,是臣一時不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