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大大功臣-《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2/3)頁
對朱棣來說,楊榮這番話,可謂是公允,他將整件事剝開來,把所有的利弊和他的疑問也都提出來,并且治理天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個新的政策,到底有沒有隱患,還需觀察,而且……又想出蹇義來治寧國府的方法,絕對算是一碗水端平,至少……這對朝廷社稷而言,不是壞事。
朱棣自然覺得楊榮此人,很穩(wěn)妥,是個穩(wěn)重且處處為社稷著想的人。
張安世先有佩服,而后又忍不住在心里滴咕:“這吊毛……還真是左右逢源,這就是傳說中的‘三楊’的本事嗎?”
朱棣依舊還冷著臉,不過看楊榮的臉色,卻并非是殺氣騰騰了。
此時,他目光一轉(zhuǎn),看向張安世道:“張卿家怎么看?”
張安世道:“陛下,臣以為……亦無不可。”
張安世不反對,太平府到了現(xiàn)在,要的就是找一個讓所有人都信服的機(jī)會。
這種前所未有的國家大策,也絕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dá)成共識的,現(xiàn)在太平府要做的,就是想盡辦法去證明自己。
朱棣頷首,看向蹇義,忍不住又冷起了臉來,道:”蹇義,你以為如何?”
蹇義道:“敢不從命。”
朱棣道:“那好,就罷黜蹇義的吏部尚書……”
“陛下。”楊榮這時道:“若是罷黜蹇公,而是以知府的身份,未免不公。畢竟威國公乃國公之身,加錦衣衛(wèi)指揮使同知。”
朱棣挑了挑眉道:“吏部尚書……任知府?”
楊榮道:“既是太平府開了先河,那么……再開此先河,又有何不可?”
朱棣聽到這里,卻是掃視了眾人一眼,隨即就道:“看來,若不如此,是堵不住你們的口了。既如此,蹇義兼寧國府知府,以吏部尚書的身份,至寧國府治地宣城署理府務(wù),至于吏部……就暫不勞他費心。”
蹇義老淚縱橫,他雖做好了死的準(zhǔn)備,但沒想到,自己還有一次機(jī)會。
若是能活著,誰又真的愿意死呢?
而對他而言,區(qū)區(qū)一個寧國府,不過是小試牛刀而已,無論如何,眼下也是劫后余生,甚至……給了他一次證明自己的機(jī)會。
他叩首道:“臣多謝陛下。”
朱棣隨即輕描澹寫地道:“可蹇義犯下大錯,也不可輕饒,來人,拿下他的家人……至詔獄……該什么罪,還是什么罪。蹇義……你若是治寧國府有成,倒還罷了。可若是一事無成……朕念你乃是老臣,當(dāng)初侍奉太祖高皇帝,也有功勞,朕就饒你一命,可你的家人……”
后頭的話,朱棣沒有繼續(xù)說下去。
蹇義已是面若死灰。
朱棣繼而道:“所有涉及此的官吏,除了凌遲的郎中劉榮,其余人,也可至寧國府……他們不是都很有本事嗎?那就讓朕見識見識他們的本事吧,不過……依蹇義例,海捕他們的家人,一并拘押詔獄戴罪。”
“吾皇萬歲。”
朱棣大手一揮:“楊卿謀國之言,乃朕肱骨,朕聽聞楊卿年幼時家道中落,在京城居住不易,賜宅邸一座,賜銀三千兩,以供修葺宅邸。”
楊榮道:“臣謝陛下。”
胡廣:“……”
此時的胡廣,終于知道了自己和楊榮之間的差距了,心頭也不禁想起了當(dāng)初楊榮對他的評價。
有時候,朝廷確實需要一個老實人……而他就是那么個老實人,還是不要玩花樣,因為沒那個腦子。
他心里唏噓一番,隱隱對楊榮頗有幾分妒忌。
朱棣隨即,當(dāng)著眾人的面,走到了高祥的面前,臉上的冷意似是一下子消退,和顏悅色地道:“高卿家,吏部要害你,朕的處置可還滿意?若是不滿意,大可以直言,只是眼下,朕治理天下,非要有高卿家人等這樣的人不可,高卿家就不要再自稱賤民了,也不要推辭,今日起,你任太平府少尹,還有府中其他人,也一并留任!”
“張安世這個小子,畢竟年紀(jì)還小,他行事聰明有余,卻無耐心,總愛投機(jī)取巧,你們都是細(xì)致的人,朕今日便將張安世托付給你們,希望你們好好協(xié)助他,為他拾漏補(bǔ)遺,這樣朕才可安心。”
話說到了這個份上,高祥禁不住眼睛都紅了,臉上隱忍著激動。
這可真是祖墳冒了青煙,若是他的祖宗知道,自己的兒孫,能被皇帝如此以禮相待,不,是以國士相待,只怕棺材板都要按不住。
高祥毫不猶豫地拜下,真摯地道:“陛下與威國公以臣為知己,臣自當(dāng)盡心竭力,效犬馬之勞。”
其余人紛紛拜下,高呼萬歲。
朱棣終于松下一口氣,卻忍不住感慨道:“國家養(yǎng)士,就該如此,而不像天殺的某些人。”
某些人:“……”
朱棣懶得再看其他人,只冷聲道:“今日之事,就如此吧。”
天色已晚,朱棣便也不再逗留,直接擺駕回宮。
可今日發(fā)生的事,卻足以震驚天下。
太平府上下,全部官升兩級。
吏部尚書蹇義,任寧國知府。
與此同時,緹騎取駕貼至蹇家,直接索拿蹇義家人至詔獄拘押。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