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大豐收-《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3/3)頁
胡廣:“……”
胡廣覺得這是楊榮早已預備好了的,這家伙老是念叨著要去太平府走一遭呢,這一下好了,正好可以假公濟私。
胡廣這回倒是反應得也快,連忙道:“臣也可走一遭,糧稅關系重大,臣與楊公去,有什么事,也可有個商量。而文淵閣,自有金公在,且這幾日事閑,應該沒有問題。”
朱棣狐疑地看著二人,胡廣要湊熱鬧,朱棣倒是不會覺得有啥意外。
可楊榮這個人,素來謹言慎行,任何事,必是先思而后行,此番他主動請纓,卻不知是什么心思。
當下,朱棣頷首:“也好,那二卿就代朕走一趟,哎……張安世這家伙,整個夏天都泡在他的太平府,極少來覲見,這家伙……翅膀長硬了。”
雖是罵了幾句,不過朱棣的臉上卻是一點不見怒色。
其實他也知道,張安世多半是因這太平府的事務繁忙,而且壓力也是極大。
畢竟現在全天下都在等著看太平府的笑話呢,革舊維新,談何容易?
于是朱棣又道:“前些時日,嶺南那邊送來了一些荔枝,味道正好,卿二人若是成行,火速給朕送去,走得要快一些,如若不然,沿途這冰鎮的荔枝,一旦這冰化了,便要壞的。”
楊榮和胡廣二人領旨,隨即二人回了一趟文淵閣,交割了事務。
沒多久,便見幾個宦官來了,他們的手上都抱著幾個密封的盒子。
這盒子摸著冷颼颼的,應該就是陛下讓他們帶上的東西,二人自是讓人小心藏好。
當下,便立即啟程。
這一路,胡廣忍不住對著楊榮埋怨:“楊公,我知你對太平府抱有期望,可是你可知,外間對太平府,都是什么傳言嗎?”
楊榮依舊顯得很是澹定,微笑著道:“我從不聽傳言,只是……我想不到胡公也要跟著一道來。”
胡廣瞪大眼睛,帶著幾分憤怒的樣子道:“你平日里,在陛下和別人眼里,都是恭謙有禮,到了我面前,卻是好像很聰明很聰明的樣子,恨不得尾巴都要翹起來。我心里不服,便不信了,這太平府……就真的能成事!”
“這趟,我要和你一道,親眼去瞧一瞧……才干休。也教楊公知道,有一些小智慧,卻也不可沾沾自喜。”
胡廣的這個樣子,反而讓楊榮感到有趣,楊榮哈哈一笑道:“胡公,看來你心里很不服氣。”
“不是不服氣。”胡廣道:“老夫讀了半輩子的書,不敢說滿腹經綸,可我不信,圣人說的話會錯,也不相信,這四書五經中的道理……”
胡廣這后頭的話還沒說完呢,楊榮就道:“蹇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胡廣一時啞口,說到了蹇義,胡廣就顯得郁郁寡歡,他長嘆了口氣,幽幽道:“他一時失察的緣故吧。”
雖是這樣解釋,卻也覺得理虧,不敢繼續和楊榮繼續杠下去了。
到了棲霞的時候,卻得知張安世下鄉,去了宣城。
二人倒也不怠慢,又馬不停蹄地坐船往宣城去,沿途……卻見許多的耕田,都有許多百姓在進行收割。
夏日炎炎,大地就如同置身于一個烤爐里,卻見許多辛勤農人勞作。
這太平府的情況,似乎和外頭的許多傳言,都有巨大的出入。
胡廣卻不吭聲了,他只悶頭細細地去觀察。
楊榮卻是帶著幾分感慨道:“見了他們,方知我等的命真好。”
這番話倒是引起了胡廣的共鳴:“不如你我作詩一首,借以詠懷農人的艱辛?”
“不作。”楊榮搖頭道:“農人不需我們假惺惺的作什么酸詩,你這不過是賦詩來表現你憐憫農人罷了,表面上是垂憐別人,實則卻不過是顯出自己的善心而已,這樣的善心,一錢不值,除了慰藉能胡公你自己,一無用處。”
這話說得胡廣頓時瞪大了眼睛:“誒……你這人……”
“我就是這樣的人。”楊榮有時在胡廣面前,甚至會顯出幾分孩子氣。
這也是胡廣能在朝中立足的原因,因為大家都喜歡他,絕頂聰明的人跟在他一起,不會生出戒心。
胡廣便嘆息道:“人過于聰明不是好事啊。”
抵達了宣城,這欽差一至,渡口立即便有人去縣城里奏報。
很快,當地的縣丞便親自趕來迎接。
胡廣只見他一個,便立即問:“威國公呢?宣城縣令呢?為何都不見人?只叫你來?”
這縣丞苦笑道:“衙里就下官在當值,威國公和縣尊都在新田鄉了解征糧的情況呢。”
“就開始征糧了?”
“熟的早,所以……”
楊榮便道:“那么我們也去那什么新田鄉,我二人乃是奉旨而來……”
胡廣有些無語,自己是欽差,怎么能一點架子都沒有?畢竟是代表了皇帝,需等張安世親自來相迎才好,怎還跟著他一道跑去鄉下。
可當著別人的面,胡廣不好駁楊榮。
當下,便又啟程,趕至新田鄉。
而眼前的一幕,卻讓人震撼到了。
川流不息的人流,或用雞公車,或是用肩挑著,往一個方向去。
到了那方向的位置,卻是新田鄉的糧站。
這糧站里,十幾個差役正在忙碌。
有的將糧食上稱,有的將糧入倉,有的記錄。
許多人七嘴八舌,似乎氣氛并不緊張。
有一人……看著眼熟,像丘松,丘松撐著傘,只是那擋著太陽的傘,卻是豎在張安世的頭上,丘松則繼續曬著。
他好像曬脫了一層皮,黑乎乎的臉上,又蛻出白嫩的新皮,黑白夾雜一起,像個陰陽人。
新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