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四百一十六章:趙王有疾-《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2/3)頁

    除此之外,各學堂所招募生員,都需在學政衙里造冊,制成學籍,規范各科,同時引用一批新政所需人才,授予榮職。

    為了鼓勵進學,尤其是優秀的青年才俊,但凡是學業有成,能夠在各學堂聯考中成績佼佼者,為減輕其家中負擔,可命學官予以免學費,或供給祿米的獎勵。

    至于里頭的細則,更是洋洋數千言,絕不是一日之間,就可以寫就的。

    里頭許多需要考量的事,盡都思慮到了。

    學籍則證明了身份,免得良莠不齊,或是有一些小學堂出來的讀書人,無法得到文憑,沒有讀書的憑證,在就業方面,難免揪扯不清。

    同時,也可免使學堂不一,所教授的知識過于混亂,設置各學科,同時對某些學堂進行一定的管理,也免得有人以學堂之名招搖撞騙。

    而且有鑒于需鼓勵更多的平民子弟進學,又予以獎勵,也可使平民更愿意將子弟送入學堂。

    朱棣看得頗認真,他畢竟只善于決策,而厭惡繁瑣的行政事務,而楊榮卻將各處的情況都想的周全了。

    而這封奏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盡量的增加軍民百姓讀書的可能。

    另一方面,也使各處學堂進行規范化。

    再有,最好將學堂的教育,與新政產生聯系,使這些讀書人,將來肄業,便可為朝廷所用。

    朱棣看罷,深鎖眉頭,禁不住道:“楊卿看來……沒少在這直隸的學政上頭下功夫。”

    “陛下何以見得?”亦失哈帶著幾分好奇道。

    朱棣道:“這奏疏之中,提及到了直隸讀書人的具體數目,還有學堂數目,甚至還舉出了不少的事例,若是沒有足夠關注直隸的學政,絕不可能將這些東西,信手捏來。楊卿只怕早在兩年前,就已未雨綢繆,暗中搜羅這學政的訊息了。”

    亦失哈聽罷,頓時啞口無言。

    他心頭不免有些后悔,早知如此,他也早該關注這件事,如此一來,到了現在,也可在陛下面前露一手了。

    論起來,這楊榮確實可以稱之為深謀遠慮了。

    亦失哈倒是在此時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隨即道:“對了,陛下,奴婢剛剛得了東廠的奏報,說是……解縉的船,已至松江口了。”

    朱棣聽罷,只是抿了抿唇,沒有回應。

    從爪哇來的消息,雖是快船送達,可基本上,這快船的消息,也并沒有比解縉快多少。

    解縉的艦船,也是一艘郵船。

    因為大明與海外諸藩聯系日漸緊密,藩王所攜帶的家卷、隨員眾多,動輒就是數萬戶的遷徙。

    而這些人,畢竟在大明依舊還有許多的故舊,人在他鄉,對于親友的思念更深,因而書信的往來十分頻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物品的饋贈需求也是極大。

    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少的船行,紛紛推出了郵船的業務,將爪哇、安南、新洲、呂宋等地的書信以及需郵寄的包裹,送回大明本土,在裝載大量郵件的同時,也可趁此,做一些客船的買賣,因而……大明與這幾處地方的航線上,幾乎每隔七八日,就有郵船出入港口。

    解縉至松江口下岸,其實此時他的年紀并不大,卻已是飽經風霜,膚色也黝黑了許多。

    他來到華亭縣的驛站暫時住下,當地的讀書人和士紳,聽聞解縉抵達,竟紛紛來拜訪。

    看著這諸多綸巾儒衫之人,紛沓而來。

    解縉不敢怠慢,聽著他們的慰問之詞,解縉不由得淚水縱橫。

    六年了,這六年來,他人在異鄉,萬里之外,猶如漂泊之浮萍,可以往的一切,卻都埋藏在心底,依舊記得牢固。

    如今,終于回到了此地,難免哽咽難言,這曾經熟識的一切早已遠去,可現如今,卻又勐地出現在眼前,疑如夢境。

    當夜,帶著萬般觸動,與人細談了一夜。

    到了次日,卻不得不出發,繼而往鎮江,再由鎮江入南京城。

    他乃長史,也是趙王的使者,自然而然,第一件事,便是去禮部遞交了趙王的奏疏,隨即在禮部候命,隨時聽詔。

    不過奏疏遞上去,皇帝卻沒有立即下旨召見。

    倒是他在鴻臚寺下榻的時候,來拜望他的人,竟如過江之鯽。

    京城之中,經歷了一次陳情之后,百官之中,雖有不少人并沒有牽涉進逆桉,卻也不乏有對新政頗有微詞者。

    而讀書人,就更不必提了。

    幾乎所有人,心里都籠罩著一股沉重。

    解縉的回京,總算讓他們感覺似有了幾分慰藉。

    當然,慰藉只是暫時的,誰都知道,陛下已疏遠了解縉。

    屬于解縉和解縉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又過了數日,才有旨意來,命解縉至朝議時覲見。

    皇帝沒有私自見他,而只是安排在朝議時覲見,因為朝議時是準許各藩國的使節列席的。

    由此可見,皇帝對解縉沒有半分的情分,只將他當做是尋常的藩國使臣看待而已。

    這一日,百官匯聚。

    張安世也早已來了,他入宮最早,先去見了朱棣。

    朱棣則是取了楊榮的奏疏給他看,讓他酌情刪改。

    張安世只粗粗地看了一遍,便道:“臣回頭,讓長史府那邊再細細的梳理一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