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天文數字-《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1/3)頁
高祥頷首點頭。
卻笑了笑道:“說起海關,于謙那兒,倒是下了一份公文來。”
海關和太平府一樣,都隸屬于郡王府之下,理論上并不屬于太平府的下屬衙署,因而他們若是要與太平府交涉,只需下達公文,卻不需奏報。
張安世對于海關的消息,是最上心的。
畢竟這關乎著銀子。
因而張安世饒有興趣地道:“什么公文?”
“海關那邊,詢問太平府能否撥出一塊土地,三百畝上下,用以籌建學堂之用。”
張安世聽罷,不由道:“要籌建學堂,竟不先上奏本王,這個于謙,搞什么名堂。”
高祥笑了笑道:“應該這只是草案,還未有完整的章程,現在只是先詢問一下太平府這邊的態度。”
張安世心里了然,如今太平府上上下下,大多都是如此,因為人才緊缺,許多冒出來的行業,大量需要人力。
因而,大家也開始效仿官校學堂的模式,譬如現下的海關,它既需要一批緝私的人員,且要求紀律嚴明。這些人,不只作為武力保障,同時還需這些人能識文斷字,并且有足夠的算學的能力,除此之外,大量的海關文吏,對算學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若是市面上去雇請,費時費力,而且未必能招募到自己想用之人。
想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專門開設一個學堂,招募生員,且承諾這些人將來畢業之后可直接進入海關,需要什么樣的人,可有針對性的開設課程。
張安世此時卻忍不住道:“三百畝的地,這學堂的規模可是不小,于謙這個家伙,心大的很啊!”
高祥道:“下官這邊,地是可以想辦法撥付的,不過誠如殿下所言,這占地太大了。”
張安世想了想道:“等他的章程奏報到了郡王府,再計議吧。”
高祥點頭,卻是抬眸看了張安世一眼,道:“還有一事……”
張安世道:“你盡管說。”
“各府縣,有不少人下文來責問……”
張安世聽了,不由得皺眉起來,冷哼一聲道:“我們素與其他的府縣,沒有什么瓜葛,他們下文來做什么?這些人,不必去理會。”
高祥道:“是。”
高祥所奏報的,確實牽涉到了各府各縣的問題,大量的海外特產流入,從花椒到蔗糖、香料等等,且因為大規模的流入,價格已經能夠讓普通人接受了。
再加上大量天竺國的棉花引入,這天竺土地肥沃,日照條件又好,因而廣泛種植了大量的棉田,且價格低廉,棉花的特點便是質地輕,因而一艘海船承載的棉花也多,若是攤去運輸成本,依舊有利可圖。
棲霞這邊,不少作坊,將這棉花紡紗,此后制成布匹,居然價格,遠低于時下的布匹。
大量的生產原料進入太平府,太平府生產加工之后,貨物可謂是堆積如山,除了太平府的軍民百姓使用之外,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外銷了。
可眼下,直隸倒還好,新政推行之后,各種商貨進入千家萬戶,可其他的府縣,已經開始發現,許多的貨物,開始慢慢滲透了。
質地更好且價格更低廉的棉布,以往價格高昂,現如今且慢慢平價的蔗糖、香料以及花椒。
尤其是棉布和蔗糖,前者可以讓人穿暖,而后者,對于此時的百姓而言,糖歷來乃是奢侈品,屬于可以與肉等價的。
且此時的糖類食品,在這個時代人而言,營養豐富,大抵和老母雞差不多的意思。
這蔗糖的價格,卻與從前不同,不再是高不可攀。
許多府縣,尤其是當地的父母官,顯然對于太平府的貨物,都有天然反感的,下頭的官吏,便索性在各處的碼頭設卡。因而不少的商賈,怨聲載道。
只不過,起初確實是這樣,可很快,情況開始慢慢發生了改變。
因為這些吃拿卡要的官吏,很快發現,從前押著這些貨物的商賈,漸漸換了人,不再是穿著布衣,腳踏著布鞋的商人,搖身一變,居然是儒衫綸巾的讀書人。
這些人根本不將尋常的官差放在眼里,船到了岸,便立即有人負責接駁貨物,官差們還未上前,這人只輕描淡寫的抽出一份名帖,而后,便對其置之不理了。
這些尋常小吏,都是本鄉人,只看名帖,立即不敢怠慢,莫說刁難,只怕還需向來人行一個禮,高呼一聲老爺。
而至于縣里的縣令、縣丞、主簿、都尉、巡檢人等,雖不是本鄉人,可得知了奏報之后,也都不吱聲了。
各府縣采用的雖然是流官,可朝廷任免一縣官吏,真正在官之列的,也不過區區數人而已,整個縣里,某種程度而言其實是鄉村自治。
而鄉村自治的本質,是士紳自治。
對于父母官而言,差役是本地人,士紳是本地人,只有自己是外人,所以上任伊始,第一件事就是要與本地的士紳打好關系。
畢竟,大明朝廷可不存在所謂給縣里的大量撥款,幾乎所有的錢糧,或是縣里遇到什么事,都需仰仗士紳們籌措。
可偏偏這些士紳,在本地盤根錯節,經過百年的繁衍,還有各種所謂門當戶對的婚喪嫁娶。其本質,無論他們是縣里東邊的還是西邊的,相距多少里,說穿了,他們都是親戚,不是這家女兒嫁給了那家的兒子,就是那家的兒子曾得那家的提點,乃是那家人的門生。
可以說,得罪了一個,就等于統統得罪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