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大功-《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2/3)頁
其實張安世最想將朱瞻基塞去船上,直接送他出海一覽四海之風情。
不過……很明顯,風險太高了,他承擔不起這個責任。
就在張安世滿心糾結,低頭思索和琢磨的時候。
眾臣三呼萬歲后,便有人急不可耐地道:“陛下,浙江布政使司姜秀,功勛卓著,臣聽聞他在浙江施政,浙江上下百姓,無不心悅誠服。其施政之特點在于寬仁,這百姓無不對他感激涕零,臣以為……如此賢良,當記一大功,此我大明之管仲,理應拔擢,方顯朝廷賞罰分明。”
率先說話的乃是一個翰林侍講。
此言一出,自是不少人附和點頭。
胡廣更是紅光滿面,似乎對此,也十分同意。
這個姜秀,當然要好好地吹捧吹捧,畢竟……這也是一種風氣,像這樣能將錢糧大大提高之人一旦可以升官,那么其他人自然也就有樣學樣了。
這叫立木為信!
朱棣對此,倒是頗為寬慰。
賬目,他是看了的,確實增長了不少,這有五成的增長,很是難得。
畢竟朱棣也不指望,每一個人父母官都是張安世這樣能掙錢的家伙。
于是朱棣道:“那便下旨旌表。”
此時,夏原吉卻是站了出來,道:“陛下,若只是旌表,臣以為……實在不妥。不如……召回京城,當面嘉許……陛下賞罰分明,如此功勛卓著之臣,豈可輕視?姜秀其人,臣早有耳聞,其人兩袖清風,又乃洪武年間的進士,歷來任勞任怨,曾主持過馬政、民政,堪為任勞任怨……”
朱棣皺眉起來:“那么依卿之言,朕還給少了,那該給什么賞賜?”
夏原吉想了想道:“現在浙江布政使司,暫時還離不開他,陛下何不如賜其太子少師,為其增色呢?”
眾臣聽罷,暗暗點頭。
布政使乃是正三品,不過卻是實職。
而太子少師,乃是虛職,卻是正二品。
這里頭是很有門道的,一般在實職后頭再加一個少師、少傅的職銜,就等于是給這位布政使提升了一級,看上去只是增加了一些待遇,可大明在這個時候,還沒有給地方官虛職的傳統。
只有京官,譬如文淵閣大學士,以及各部部堂,才會賜予這樣的職銜。
得了這個,就不只提升了一個虛職的級別了,而在于,天下的布政使,都乃正三品。
而唯獨浙江布政使司姜秀卻是正二品,那么,說他是天下第一布政使也不為過。
在大明,地方上往往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權治理一省,分管民政的布政使與分管刑法的按察使,還有分管軍事的都指揮使三人品級相當。
而一旦布政使為正二品,也就意味著,在浙江之內,這位布政使的地位,比其他兩位更加‘算數’了。
開了這個先河,這個最先得到恩惠之人,自然而然,也就最受裨益,將來這姜秀的前途,也就更加在望。
說不準再過幾年,調任一部的尚書,也未必沒有可能。
這夏原吉說罷,不少人道:“陛下,臣也以為……如此甚為妥當,若是人人都效這姜秀,我大明何愁不能興旺。”
“臣附議。”
胡廣此時站出來,道:“陛下,賜予姜秀如此恩榮,是朝廷希望天下布政使,能以姜秀為表率,沒什么不妥。”
朱棣卻是猶豫地道:“錢糧增加的確實不少,可以此為恩賞,是否有違祖制?”
此言一出,眾人心里禁不住想要罵人。
你朱老四也好意思說違背祖制?
有人甚至下意識地看一眼那一位站在太子不遠的蕪湖郡王張安世。
朱棣見眾人面色有異,隨即咳嗽一聲道:“不過……能征來這么多的錢糧,確實勞苦功高。”
“陛下。”夏原吉糾正朱棣:“非是征來錢糧便是勞苦功高,而是不戕害軍民百姓,而使錢糧日多,堪為典范。”
夏原吉覺得這事還是需要講清楚,如若不然,這天下人都學姜秀為了增加錢糧,若是做了酷吏,那就天怒人怨了。
這里頭的區分,一定要講清楚,姜秀的成績就在于,浙江布政使司依舊安定的前提之下,多征了錢糧。
朱棣頷首道:“諸卿可有何人有異議?”
朱棣看向眾臣。
眾臣不語。
朱棣笑了笑,瞥了一眼張安世道:“張卿,今日怎么不言了,平日里你不是很能說的嗎?”
張安世苦笑,平日里他也謹言慎行的啊,什么時候他給陛下如此的印象了?
張安世斟酌片刻,便道:“陛下,只是增加了一點錢糧,就賜太子少師,是否太重了?若是以后……其他人也如此,豈不這滿天下都是少師和少保、少傅?臣以為……還是謹慎一些為好。”
朱棣哈哈一笑。
不過張安世之言,卻引起大家的側目。
妒忌,這肯定就是妒忌了!
夏原吉很不客氣地站出來,他紅光滿面地道:“郡王殿下今日,難道不也是因為新政成功,而功勛卓著的緣故嗎?”
他將郡王二字咬得很重。
你張安世乃是天下第一個異姓王,你是怎么稱王的,難道還要大家回憶一下嗎?
張安世不禁失笑道:“我說不過夏公。”
便自認沒趣地求饒。
其轉進之快,堪稱法蘭西。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