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人心在我-《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2/3)頁
朱棣背著手,興致勃勃地閑談了片刻,緊接著,朱棣繼而開始進入了正題。
朱棣呷了口茶,便慢悠悠地道:“這幾日……亦失哈來奏了一件事,說是現(xiàn)今京師東市與西市,甚至是棲霞的市場,金價與銀價,都略有貶值的跡象。聽說這是商家,也得知了松江口的消息,害怕金銀泛濫的緣故……此事,張卿有所耳聞嗎?”
張安世坦然道:“略有。”
朱棣看張安世的神色平靜,不由訝異地道:“哦?張卿不為之憂心?”
張安世道:“這幾年,朝廷通過貿(mào)易,其實從四海也輸入了不少的金銀,可是物價卻沒有太大的起伏。陛下可不要忘了,每年海關(guān)統(tǒng)計流入我大明的金銀,可都是天文數(shù)字。”
朱棣聽罷,頷首道:“這倒也是,從前……流入了這么多,可物價卻未漲,這……是何緣故?”
張安世道:“很簡單,金銀雖然多了,可陛下卻忘了。這些年來,我大明的物產(chǎn),也在攀升,不說其他,單說鋼鐵,十年之前,大明所煉的鋼鐵,比之今日,不足十之一二。還有棉紡,更是從前的數(shù)倍。說穿了,金銀就是一個替代貨物價值的媒介而已,只不過因為其稀有,所以它成了天下最適合的貨幣。”
張安世頓了頓,又道:“因而,大量的金銀輸入,若是我大明還是十年之前,每年所產(chǎn)的鋼鐵有限,棉紡有限,甚至每年所產(chǎn)的糧食……也有限。那么市面上的貨物沒有變化,可金銀卻變多了,自然而然,便要引發(fā)金價和銀價的暴跌。因為拿金銀的人多,而手里有實物的人少。”
張安世侃侃而談道:“可金銀增多的同時,生產(chǎn)卻也在飛速的增加,彼此之間,反而達(dá)成了一種平衡!金銀的輸入,使市場需求更加的旺盛,而需求的旺盛,帶動來的生產(chǎn)的提高和產(chǎn)出,這于朝廷和百姓而言,都是大大的利好。”
朱棣聽罷,不由得頷首:“你說的頗有道理。”
張安世繼續(xù)道:“可這一次,有所不同的是,此次一下子來了這么多的金銀,而且是一股腦地來,市場發(fā)生擔(dān)憂,因而引發(fā)了金銀和貶值,這其實早就在臣的預(yù)料之中。”
朱棣不禁好奇地盯著張安世道:“那該如何?”
張安世卻笑了笑道:“不該如何。”
朱棣:“……”
這答了跟沒答有什么區(qū)別?
張安世在朱棣無語的表情中,便又道:“只要這個貶值,在一個較為合理的范疇之內(nèi),那么并無妨礙,甚至因為金銀突然增多,實物價格的增長,反而會讓生產(chǎn)的人賺的盆滿缽滿。他們看到了更好的預(yù)期,再加上朝廷現(xiàn)在大修鐵路,所需的鋼鐵和枕木、棉紡、機械、工具的需求都是天量的,這更加會促使所有生產(chǎn)的商家,想盡一切辦法去擴大生產(chǎn)。”
“如此一來,陛下,固然咱們的貨幣是增加了,可產(chǎn)出卻也可機會,大大的提高,各大作坊都在擴張,鐵路又需更多的勞力,這個時候,想要招募更多人手,就不免要加工錢,至少現(xiàn)在來看,此次陛下手里有了更多的金銀,可以更加輕而易舉的支持鐵路的建設(shè)。”
張安世頓了頓,繼續(xù)道:“商家借此機會,也可賺個盆滿缽滿。軍民百姓,也多了可以生產(chǎn)的去處,工價也可借此機會漲一漲。而于整個大明而言,在這些的帶動之下,只怕這幾年的產(chǎn)出,又要不知翻多少倍了,這又何嘗不是富國強民之道?”
朱棣聽罷,不禁微微張目,吃驚地咂咂嘴道:“這樣也可以?”
張安世笑道:“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預(yù)期!具體如何,卻還需觀察的。老祖宗們常說,張弛要有度,終究……卻還是需這個度上頭,這一切,只需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即可。”
朱棣認(rèn)真地低頭沉吟片刻,便道:“嗯……既如此,那么朕再觀察一二吧。錦衣衛(wèi)那邊,也要盯著一些,事關(guān)天下各處的物價的簡報,都要隨時放到朕的桉頭上。”
張安世則是苦笑道:“可臣已不是錦衣衛(wèi)指揮使了啊。”
朱棣卻是瞪他一眼道:“朕不管,錦衣衛(wèi)辦事不利,朕只問你。”
張安世:“……”
好吧,作為給皇帝打工的,他這個臣子無力反駁。
就在此時,朱棣卻突然話鋒一轉(zhuǎn)道:“丘卿家去尋你了?”
張安世便道:“是,他預(yù)備去金奈。”
朱棣臉上露出感慨之色,道:“嗯,朕已得了他的啟奏了。哎……他和朕一樣,人老了,終也要為兒孫奔波。”
張安世便笑道:“陛下與淇國公的奔波,是因為有希望,所以雖然辛勞,卻也是樂在其中。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這天下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盡都如此。可天下卻還有許多饑寒的百姓,所奔波的,并非是希望,卻不過是眼下的果腹而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