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五章:風向變了-《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2/3)頁
朱棣道:“原有的學政、教諭,難道不足?”
劉觀道:“原有的學官,其實不過是和當地寥寥無幾的一些有功名的讀書人打交道罷了,只承擔教化,卻不承擔教育的職責,所以完全足夠。可若照著這章程來辦的話,事情可就不同了,需有學官總攬事務,又需有學官負責考核,還需有學官管理教師們的錢糧,有人需負責校舍,還有……督學……此類種種,只怕單憑教諭是不足的,至少需有左右教丞,得有主簿、典吏人等。”
他一口氣,說了一籮筐,道:“不只如此,還需有不少的文吏,卑下細細論來,這學官,就要增設數倍有余,只有當地的公學……暫時可能只能設一處,可將來……卻不好說,區區一個縣學改成的公學,如何能夠供應全縣的子弟呢,何況,許多縣的情況不同,有的鄉里,被大江阻隔,有的,有高山為障,陛下,總不能教子弟們跋山涉水讀書吧,所以,可能現今,只有一處公學,可若要真的達到章程中所言,天下軍民工農子弟,盡都入學,一縣之地,沒有三五個,甚至七八個公學是不成的,有了公學,就必定要有學監和校長,又需有人負責學中的錢糧開支,需有人督導校風校紀,再加上教師,這……又是一大筆的人力了。”
他侃侃而談:“不只如此,既然縣里有了公學,府里必定也得有,而這些子弟讀了書,不免會有一部分人脫穎而出,想去大學堂里繼續深造,那么……如何確保各大學堂與府縣中的公學接洽呢?總不能,大學堂說誰合格便誰合格吧?因而……想要使這章程落實,就難免需要在朝廷,增設一處總攬大學堂和天下各處公學的衙署,以確保,公學所學的子弟,所學恰是各大學堂所需的人才,又需使各大學堂,能夠確保天下公學進學的學員數額了……”
朱棣聽罷,下意識地點頭,道:“禮部歷來管理學官,現如今,這交給禮部,如何?”
“啊……這……”劉觀面露難色,遲疑地道:“以往禮部確實管理教化,可以往的教化并不繁重,因而,教化確實只是禮部的職責之一,可現如今,這教育成了重中之重,倘若還延用以往的辦法,臣以為不妥,倒不如將這教化教育之責,從禮部之中剝離出來,另外增設一部。一方面,彰顯朝廷對此的重視,而另一方面,專事專辦,亦從容一些。”
“增設一部?”朱棣目光復雜地看了一眼劉觀。
此時,大家都不禁對劉觀有點無語了。
其他的尚書,若是能擴充本部的職責,只怕早就喜笑顏開了,哪里有將這等好事往外推的?
也不知道劉觀是否注意到大家的神色,他面不改色地道:“不妨就再增設教育部,任命尚書、侍郎,專辦此事,不知陛下以為如何?”
朱棣聽了,頗覺得有道理,于是沉吟道:“此事……朕再斟酌,不過劉卿所言,確實發自肺腑。”
原本朝廷六部,如今卻又增設了海政部和鐵道部,若是再增設一個教育部,那就是九個部堂了。
不過現在細細去想,卻也未嘗不可,畢竟,教育的規模將來必定迅速膨脹,而教化只是禮部的職責之一,這禮部管著這么大的家業,卻還需負責天下的外交事宜,以及各種祭典事務,更不必提,天下的僧道,也是禮部管理,難免會有疏失。
增設新的部堂,也顯出朝廷對此的看重,確實無可厚非。
朱棣道:“張卿,你這章程,回頭再改一改,參考這劉卿家的建言,而后交廷議論處。”
張安世道:“臣遵旨。”
朱棣呼出了一口氣:“區區福建布政使司的叛賊,轉眼便灰飛煙滅,想來廣西布政使司那邊,也會很快傳來捷報,這天下其他府縣,朕倒看看,還有誰敢心懷異志,既如此,速速推行新政吧,文淵閣那邊,大學士這幾日都辛勞一些,與各部尚書、侍郎,至直隸各府縣走一走看一看,既要看這各府縣新政的得失,也要想一想,天下其他的府縣,新政如何推行,到時擬定出一個總章,朕直接頒布天下。”
解縉人等紛紛接旨。
不過朱棣卻還是憂心忡忡,于是道:“事情倒是塵埃落定,唯一令人擔心的,終究還是此次叛亂,卻因為叛軍阻了交通,使朝廷對于叛軍的情況,竟是一無所知,便是廠衛的消息,亦是無法通暢……”
說罷,朱棣皺眉,幽幽地嘆了口氣。
即便是有大捷,可依舊還是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朱棣對此有所擔心,倒并非是訊息通暢的問題,而在于,一旦新政推行開,朝廷開始親自管理天下的百姓,那么,勢必事務開始繁忙,而一旦出現訊息不通暢的問題,下頭發生了任何事,朝廷無法做出反應,都可能帶來無法預知的后果。
眾臣倒是都看出了陛下的憂慮,大家都是聰明人,當然心如明鏡一般,自然是知曉,歷朝歷代為何不直接去管理百姓,反而將百姓打包給世族,或者是士紳,也就是后世所謂的政權不下縣,其本質是因為,這樣的事務過于繁雜,而朝廷和官府,根本沒有及時應對的時間,許多事,若是不能及時處置,必定會引發禍亂。
當然,現在有了鐵路,情況已是大好,可這一次叛亂,卻依舊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
張安世掃了眾人的表情一眼,而后道:“此番消息不暢,是臣的疏失,臣責無旁貸,甘愿領罪。”
朱棣擺擺手:“此番討逆,你功勞不小,朕賞賜還來不及,何罪之有。消息不暢,這便是天王老子也無法能夠解決的事,與你何干?只是此事,不免還是禍根,還是需想辦法改善才是。”
張安世道:“臣這邊,一定想辦法改善。”
朱棣只笑了笑,大抵也明白,其實錦衣衛和郵政司,已算是消息靈通和快捷了,至少比歷朝歷代相比,說是神速也不為過,若是還要改善,也不過是一句場面話罷了。
當即,朱棣頷首,回頭對解縉人等道:“張卿的功勞,也要論一論,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也是戰功,廷議要拿出一個結果來。”
事情既已談妥,朱棣也覺得累了,自是罷朝。
…………
中途被召見的劉觀,從宮里出來后,是后怕的。
自打回了禮部部堂,他就很不自在,宮中的消息,傳得很快,禮部不少人都知曉了此事,不過誰也沒有想到,這位尚書,居然將此等肥差,給推了出去,寧可增設部堂,也不愿增加禮部的職責。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