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在張安世看來,感受是最深的。 畢竟太子監國已這么多年,其實許多的事務,本就是自己這個太子姐夫做主了。 直到了歲末,張安世被朱棣召至了別宮。 在這里,亦失哈笑吟吟地等候著張安世,他也早已老邁了,一頭發絲銀白,走路都由一個老宦官攙扶著,不過精神還算不錯。 此時,他道:“宋王殿下,上皇在候著你呢。 張安世點頭,徐步入殿。 朱棣正在端坐著,手上捧著一個茶盞。 張安世道:“臣見過…………” 朱棣擺擺手。 張安世又道:“近來京城.…….” 事了。” 朱棣又搖頭道:“不必和朕說這些話,朕已不想聽這些 張安世便道:“那上皇想聊一些什么?” 朱棣眼睛半闔,突然道:“棲霞商行,有游船嗎?” 張安世一愣,下意識道:“倒是有的。” 朱棣道:“京城的事,朕不想管了。你啊,也該閑一閑了,朕老啦,行將就木,其他的已不關心,卻想去這四海之地走一走,看一看。” 張安世忙道:“上皇,萬萬不可啊,上皇年紀大了…………” 朱棣笑了起來:“你是擔心朕會像那秦始皇一樣,駕崩于巡行的路途上吧。” 不等張安世回應。 朱棣卻道:“朕啊,其實這一輩子,都不是一個安分的人!打小,奉太祖高皇帝之命,去鳳陽,去了北平,出擊過遼東和大漠。此后又經靖難之役,當了這么多年的天子。” “朕有時細細回想,覺得朕實在不是做天子的料。如今天下已定,太子也已克繼大統,朕也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是該好好地呆在別宮里安享晚年了。 可是…………即便到了此時,朕還是不想安分守己,總覺得…………天下如此之大,該要去看一看。” 張安世沉默了。 老年旅行團…………懂得都懂。 朱棣又道:“始皇帝之所以被人稱之為天下第一帝,在于他乃皇帝之第一人,廢天下之邦國,而置郡縣,可謂萬古卓絕。是以,秦祚固然短暫,卻也稱的上是蓋世之功。 “朕自然不敢與始皇帝相比,不過若是駕崩于海外,在某處島嶼,在某處海船上,這也未嘗不可。張卿,古之君王,對汪洋大海視若無睹。可如今……我大明之財富盡取之于海,朕若臨末了,能駕崩在這汪洋之上,想來也算是將這千秋功業,得了一個圓滿吧。” 張安世嘆息道:“陛下所言,倒不是沒有道理。” 朱棣滿意地道:“那么…………就走一走吧,不必鋪張,不必靡費,有幾艘船,即可。張卿伴駕,其余尚在的功勛之臣,但凡身體還算強壯的,也都隨駕。這是朕這上皇的旨意,不可辯駁。” 張安世聽罷,只好道:“那么,臣…………遵旨。” 朱棣道:“又要辛苦你了。” “臣蒙陛下厚愛……” 朱棣一揮手:“好啦,好啦,少說狗屁倒灶的話。” 朱棣頓了頓,突然道:“張卿,你說,這萬里江山,最終會是什么模樣?” 張安世卻不由得沉默了片刻,道:“臣答不上來。 朱棣道:“是嗎,平日里,你不是聰明得很?這新政這樣艱難,都能夠大功告成….…” 張安世卻道:“陛下,新政之所以成功,固然在臣的推動,也在于陛下的力排眾議。可臣想,之所以能夠成功..實則在于人心。” “人心?” “人心思定,可人心也思變。千千萬萬的軍民百姓,都有一家老小能夠果腹的愿望,天下的百姓,也都盼望著,來年比今歲要好,正因如此,所以只要有良政,自然而然,一切都可水到渠成。” “即便有所阻礙,可再大的阻礙,及得上千千萬萬人的人心嗎?所以,固然臣有推動之功,可最終,這新政成敗,不在于臣。如今,新政在未來的成敗,也不在于臣,而在天下人。” 朱棣沉眉,若有所思。 良久,朱棣嘆口氣道:“朕與卿家,已是盡力了,后世子孫的事,他們的人心如何,就由著去吧。” 張安世定定地看著朱棣半響,最終臉上露出了笑容。 朱棣也不禁為之微笑。 《全書完》、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