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聊可堪慰的是,皇上大概是出于補償?shù)男睦恚o了他極大的自治自主之權(quán)。 而且五年之內(nèi)。 他的領(lǐng)地只需向朝廷繳納五只海冬青、二十顆東珠、一百領(lǐng)狐裘的稅賦。 同時,由于那里異族眾多、勢力錯綜。 而極北之地距離京師山高水遠,交通不便,允許他因時因地發(fā)動對外進攻、防御、結(jié)盟的權(quán)利,并可對奴兒干和遼東兵先調(diào)兵奏。 不過......據(jù)說西伯利亞這個古怪的名字是因為那兒再往北,就是當年蘇武牧羊的極寒之地就叫這個名字,可憐一雪大明土木堡之恥、開疆拓土立下不世之功的楊凌,卻被發(fā)配到這種不毛之地,去率領(lǐng)一批蠻人、墮民、移民白手起家建立王國,人家也是王,他也是王,做王爺做到這份兒上,實在叫人一掬同情之淚,可憐啊! 天下人都在可憐本該好好當他地武威王,本該在濟南大明湖畔擁美品茶享清福地這位什么什么慘兮兮西伯利亞王,孰不知最可憐的卻是又為他背了一回黑鍋地正德皇上。 不過背黑鍋我來、打江山你去的正德皇帝不在乎,他是皇上,黑鍋背的誰敢把他怎么樣?不知真相的太后和三位公主那兒還有幾口黑鍋等著他來背呢,死豬不怕開水燙了。 正德的詔書上有一件不引人注目的事,那就是楊凌有封地而無王宮,王爺就藩本該令司禮監(jiān)和工部督造一座王宮,然后藩王才能啟程。 而現(xiàn)在卻壓根沒提赦建王府之事,就宣布楊凌很快就會返回塞外主持朵顏移駐建城之事。 這樣的話,京師西郊那幢王府就還是正宗的王府,楊凌在他的封地自已所建的只能叫別宮,這其中可玩味之處就太多了。 一些有心的朝臣注意到了這件事,隱隱覺得恐怕這位西呀西伯王不會就這么失了圣心,也不會就這么貶到塞外再不還京。 正德皇上把楊凌宣上金殿,‘余怒未息’地訓(xùn)斥一番,宣布了任命,隨即......賜下一幅畫,一幅皇上親手所緩地畫。 這件事再次成為滿朝文武乃至天下百姓極度好奇的事情。 想當初楊凌九城尋醫(yī)。 公然抗旨,弘治皇帝罰其午門長跪。 恩赦之后卻賜下了一幅親筆畫,這幅畫曾經(jīng)在法場上救了楊凌的命,所以知者甚多,甚至畫上弘治帝的題詩都早已流傳開來。 “森森千丈松,雖磊砢多節(jié)目,用之大廈,終是棟梁之材”。 那是何等贊譽?皇上還真的是金口玉言呀,楊凌真的成了大明朝的棟梁之材。 現(xiàn)在,楊凌又抗了圣旨,又得罪了當今皇上,皇上送給他地是一幅什么畫呢?會題什么詩呢? 沒有人知道,不但與他過從甚密的焦閣老不知道,后來成為西伯利亞王左膀右臂,名揚歐洲地楊慎、鄢高才、嚴嵩、于永、黃奇胤、伍漢超、江彬、何炳文等文武重臣不知道。 就連后來分別繼承了北英王、順明王、西伯利亞王等封號的楊家諸子也不知道。 因為楊凌看完之后就把這幅畫鎖進銅箱蠟封起來,從此束之高閣,只留下一條命令:“五百年內(nèi),不得開啟!” 這幅畫直到五百年后,才由散居天下各地的楊氏后人和朱氏后人齊聚貝加爾湖楊家祖祠,于眾目睽睽之下。 請專家把這份重要文物打開,而且對全球直播。 以當時楊家和朱家在幾個大國的政界、商界、軍界乃至藝術(shù)界名人之多、影響力之大,他們共聚一堂揭開祖先遺秘的事情,自然引起天下關(guān)注。 只可惜,這幅畫打開來,只是引出了一個更大的謎團,正德皇帝的親筆繪畫沒有人猜得出是什么意思,到底是因何而來。 那畫上,是一位面容英俊、儀表優(yōu)雅地頎長身材男子,容貌像極了楊家祖祠供奉的先祖楊凌。 只見畫中只有一人、一馬。 身著貂裘。 懷抱琵琶立于土山之上凄然回望,遠處長城蜿蜒。 蒼勁雄渾!整個一幅昭君出塞的楊凌版。 旁邊六個大字:“楊卿,苦了你啦!” 正德皇帝這幅捉弄、戲謔好兄弟畫和題跋,就這一幅‘楊凌出塞圖’和一句充滿暖昧的‘苦了你啦’引起了后人無數(shù)揣測。 歷史上英明睿智、雄才大略的大明武宗皇帝以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的長遠目光,派遣身邊第一重臣楊凌遠征塞北,從此打造了一個版圖最大、實力最強的強國,迄今屹立于世界之巔,這樣兩個傳奇中的傳奇人物,到底有什么不為人知地關(guān)系,這幅畫到底有什么詭異? 多少專家學(xué)者熬白了頭發(fā)都不得而知,各種版本的猜測到處亂傳,某個喜歡自卑的島國的專家學(xué)者們經(jīng)過認真考證,得出的結(jié)論是英明神武的正德大帝和西伯利亞王楊凌不是漢人,而是他們國家地人。 不過由于理由太過牽強荒誕,一個可笑的依據(jù)足足寫了厚厚兩大本還沒繞回來,而且還是沒人能看不明白。 朱楊兩家的后人最后一致決定:他們非要把自已的祖宗請去做祖宗,那就由他去吧,懶得跟他計較。 另一個以**做為主要出口商品冠譽全球的島國也不甘寂寞,幾家主要的影視、新聞、出版、游戲業(yè)巨頭們以一貫的齷齪心理,炮制出一個很吸引眼球的故事,認為這一帝一王是一對為了江山大業(yè)放棄兒男之情的同性戀人,并且聲稱要拍攝一部史詩巨片。 背背山的傳說甚囂塵上,這一下惹了大禍。 這個推測引起了楊氏后人和朱氏后人地強烈不滿,在兩家聯(lián)手打壓之下,這些制造h電影、h游戲、h漫畫地商業(yè)巨頭紛紛倒閉,使該國經(jīng)濟蒙受了巨大損失。 從此,再也沒人張揚這種揣測了,大家只在背后偷偷地說背背山的故事...... ****************************************************************************************************** 正德封禪泰山了。 十二月,云集泰山。 文武百官、扈從儀仗。 皇后率內(nèi)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百里,隨行地還有南洋、西域、東方諸國地使節(jié)和酋長。 山下南方四里處建了一座圓丘狀祀壇,上面裝飾著五色土,號“封祀壇”;在泰山頂上又筑一壇,寬五丈,高九尺。 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壇。 號“降禪壇”。 按照禮部制定的儀程,皇上首先要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于“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皇帝行初獻禮畢,皇后升壇亞獻。 封禪結(jié)束后要接受群臣朝賀。 唐貴妃有孕在身沒有隨行,三位公主倒是一個不拉全都到齊了。 封禪之后楊凌就要出塞了,但是來年春天。 他就會趕回王府成親,然后把一家人接回新城,就要和心上人長相廝守了,永福、湘兒和符寶都是滿心的喜悅。 永淳也很喜悅,眉開眼笑嘰嘰喳喳的象只快樂的喜鵲,有個有本事的姐夫就是好,皇兄已經(jīng)答應(yīng)明天開春姐姐出嫁時她可以伴嫁出塞去關(guān)外游玩。 有了一次就好辦了,以前公主出宮找不到個好借口。 今后想出去玩,一句姐妹情深的理由就夠了,那塞外還不是想去就去? “天熱了就出塞,天冷了就回來。 這兒雪景不錯呀,關(guān)外地雪一定更美吧?我要喜歡,冬天也可以出塞”。 永淳美滋滋地打著如意算盤。 玉皇頂,登封壇。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那是一種怎樣的跡象? “......以外中禮旋,降禪云始,五玉既輯,萬方胥賴。 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yè),伏惟大明正德皇帝陛下。 以天覆之大,地容之厚......”。 聲音朗朗。 誦奏天之書。 一切禮畢,正德一人步上登封壇。 投書于壇內(nèi),文武百官肅立于百尺之外,抬眼望天,橫目望云,朔風呼嘯,天地一人,這才是九五至尊,不知怎么,正德肅立良久,卻只有孤孤單單高不勝寒地感覺。 “宣,楊凌近前”,癡癡地望著壇底橫置的玉冊皇表,正德忽然下令。 壇下的杜甫連忙高聲宣旨,凍得鼻尖發(fā)紅的楊凌急步出列,趨至登封壇下。 壇下一條長桌,桌子覆以七尺黃絹,案上放著一方玉碟,旁邊還有一枝筆,天子如果有什么私人的愿望想要禱告于上蒼,可以在玉碟上寫下,然后投入登封壇,一同密封于泰山之巔。 正德步下登封壇,他的鼻尖也凍的通紅,臉色有些發(fā)白,不過氣色卻非常好,正德走到長桌前,說道:“楊卿,近前”。 文武臣僚、命婦、皇親、貴戚和侍衛(wèi)太監(jiān)們在遠近看著,卻不知道玉碟上刻些甚么。 手指輕輕撫上光滑地玉石封面,正德緩緩翻開金絲拴系的玉碟,微笑道:“楊卿,你來看”。 “臣遵旨!”楊凌拱手上前,閃目望去,那玉碟上一行行的,全是金燦燦的大字: ......朕繼承于少年,千鈞于稚肩,誠惶誠恐,勵精圖治。 巡九邊、開海禁、革弊政、興工商,鎮(zhèn)佞妄,文治之行,洋洋灑灑,豈止萬言。 臣秉國之初,上承天意、下察民情,有忠賢之臣輔佐,一滅東海之倭、二降南疆洋夷、三順西蜀之蠻、四除中原白衣、五平藩逆之亂,六靖塞北草原,以六戰(zhàn)之功、開疆之榮,耀于太廟朝堂,告于天地鬼神! 朕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親以孝,育民以仁。 唯愿四守之內(nèi),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 國之柱臣楊凌,為國綢繆、鞠躬盡瘁,代天子巡狩于天下,數(shù)振國威于蠻夷。 文成武德,功在社稷,朕與楊卿,愿肝膽相照,休戚與共,于此虔誠告天!......”。 “皇上!”看到這里,楊凌心頭一熱。 正德忽爾一笑,說道:“朕這玉碟,是朕禱告于天地的功績,也是向天地申明你我君臣情誼的一個見證,然后,就要封存于登封壇內(nèi)。 永遠留在這泰山之巔,朕要與你共同署名其上”。 楊凌心潮澎湃,與正德相識以來種種,攸忽閃現(xiàn)眼前,眼見正德皇帝合上玉冊提起筆來,楊凌忽道:“皇上且慢,臣......愿為皇上執(zhí)筆!” 筆在特制的金粉中蘸了蘸,一行金色大字如行云流水閃現(xiàn):“大明正德皇帝陛下”,寫到這里,他忽地想起自已從井徑驛除掉彌勒教主李福達回京時見到小皇帝在酒樓中那率性而為的真性情,不禁微微一笑,一蘸金粉提筆再續(xù):“到此一游!” 正德皇帝見了先是一愕,隨即就明白過來,那是地內(nèi)外交困、那時的憤懣悲傷一一涌上了心頭,他長長地吁了口氣,吐掉了曾經(jīng)的辛酸,忽地接過筆來,刷刷刷龍飛鳳舞再書一行大字:“大明西伯利亞王楊凌,到此一游!” 正德寫罷拋筆大笑,漸漸的,楊凌也笑了起來,笑聲在泰山之巔,隨著罡風呼嘯! 【……469 不拆長城非好漢(大結(jié)局) --衍墨軒--網(wǎng)文字更新最快……】@!!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