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收復重慶后不久,朱由榔便得到一個好消息。 那就是重慶城中有一些佛朗基匠人。這些人原先在廣東壕境以打制火炮、火銃為生。因為技藝精湛,在當地小有名氣。 正巧當時的川陜總督李國英需要一批制作火器的工匠,便向廣東同僚提了個要求索要一批匠人。 李國英許以厚利,自然有人愿意毛遂自薦。 一批居住在壕境的佛朗基人主動找上門來,愿意遷移到重慶替清軍制作火器。 清軍守重慶所用的佛朗基炮便是他們制作的。至于各式火銃自不必多言。 朱由榔直是大喜。 這真是想睡覺就有人遞枕頭啊! 他正愁手中火炮、燧發槍彈藥用盡無處補充呢,就在重慶發現這么一批人才。 簡直是意外的收貨! 朱由榔當即下旨召見了這批佛朗基匠人的代表。 作為代表覲見天子的佛朗基匠人名叫佛朗西斯科·迪賽瓦爾,年紀大約在四十歲左右。 一頭自來卷的紅發,湛藍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喚起了朱由榔后世與歐羅巴人打交道的種種回憶。 “尊敬的大明天子,我是一名佛朗基匠人,來自壕境,很高興拜見您。” 朱由榔直是吃了一驚。 “你會說漢話?” 事實上這名佛朗基匠人不但會說漢話,連各種稱謂都是用的本地的。 除了夾帶一些不太標準的音節,與本地漢話已經沒有任何區別了。 “我們來到大明已經十余年了。” 佛朗西斯科解釋道。 朱由榔點了點頭,心道原來如此。 這便不奇怪了,長期的生活使得他們已經適應了明朝的風俗習慣,并沾染了本地的風土人情。 更讓朱由榔感慨的是此人很懂得變通,見大明得勝便主動前來示好。 對這些雇傭匠人來說,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效忠對象。 誰給他們錢誰雇傭他們,他們就替誰做事。 以前是李國英、高民瞻雇傭他們,他們自然替清軍做事。 現在重慶城易手,他們為了吃飯自然要另尋下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