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卻說趙良棟在臥龍崗吃了苦頭,遂率部繞遠行軍。 十萬大軍所過之處,直是如同蝗蟲一般。 一些躲閃不及的百姓被清軍抓走充作夫子,做最苦力的活計。 比預計多行軍了七八日,趙良棟總算抵達了跑馬河畔。 作為宜賓附近的第一大河,要想去往宜賓則必須渡過跑馬河。 雖然現在不是汛期,但這一段河水甚是湍急。 趙良棟找不到渡船,直是急的一頭包。 該死的明賊一定是把這一代的渡船全都遷走了。 臨時砍伐木筏渡河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這又得耽誤不少時間。 趙良棟擔心貴州的洪承疇、鰲拜催促,更怕京師的順治皇帝不耐煩。 是以他派出哨騎沿著河岸打探,希望尋找一處較淺的河灣生渡。 大部軍隊則臨時駐扎在河南岸,稍作休整。 趙良棟統領的這支大軍滿漢混雜,以趙良棟的資歷很難完全壓制。 若是一直打勝仗還好,臥龍崗那次慘敗后,軍中便一直有人議論趙良棟不配做這個統帥。 那些上三旗的旗兵更是心生不滿。憑什么一個漢人在這里耀武揚威,發號施令? 不少旗兵開始鬧事,趙良棟好生安撫這才算暫且揭過。 可是一到跑馬河畔,聽說趙良棟要在沒有渡船的情況下生渡,這些旗兵立時又炸了鍋。 就這湍急的河水,渡河的時候他們不得被卷走? 這趙良棟的腦袋是進水了吧? 趙良棟聽到這些抱怨心情自然不爽,但他又不好明面上發作,只能裝作沒聽見。 唉,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這些旗兵雖然戰斗力強悍,但是不服管教。 趙良棟甚至覺得沒有這些旗兵,軍隊更好統率。 但事已至此,他總不能把這些旗兵趕走吧?只能心里期望這些旗兵以大局為重,不要再鬧出什么幺蛾子來。 通過臥龍崗一戰讓趙良棟認識到了明軍堅守宜賓的決心。 明軍能夠把防線擴展到宜賓外圍,證明他們一定會主動出擊。 如此趙良棟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嚴防明軍突襲。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