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輪地盤,清軍的地盤也是明軍的數倍。 所以清軍有資本輸,也不怕輸。 更可怕的是,那些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知道朝廷現在正是用人之際,即便戰敗了朝廷也會讓他們戴罪立功。 所以他們在與明軍的戰斗中是保守的,沒有盡全力的。 其中代表便是胡全才。 胡全才肯定覺得沒有必要為了守武昌搭上身家性命,所以他才會選擇跑路逃命。 如果朝廷像崇禎朝那樣立下先例,失土必斬。 那么胡全才肯定會奮力戰到最后一刻。 說到底還是順治皇帝太過猶豫軟弱了。 這一點上,崇禎做的還是比順治要好的。 看透了問題的本質,洪承疇自然能夠理解為什么清軍一直在輸,明軍一直在贏。 要想中止這種勢頭,洪承疇要做的就是快刀斬亂麻,盡可能讓明軍慘敗。 只要有一場慘敗,連勝起來的勢頭便會中斷。 這口氣只要泄掉了再想聚集起來就難如登天。 洪承疇深知指望胡全才這種庸碌之輩是不現實的,是以他勸說鰲拜盡遣主力與他一道來到長沙圍追堵截永歷。 這一仗對明軍來說是決戰,是不能輸的。 但對于清軍來說卻不盡然,即便輸了清軍還有無限種可能,還可以靠著南方強大的財力訓練更多的軍隊來反擊。 所以洪承疇不惜賭上一賭。 賭贏了他便是名垂青史的股肱之臣,賭輸了大不了從頭來過。 對他來說這簡直是穩住不賠。 之所以將伏擊點選擇在麋鹿原,是因為這處地勢較高,清軍可以把明軍團團圍住。 就像一個套在脖子上的繩套,慢慢收緊慢慢勒住。 也許不會令人立即致命,但那種折磨的感覺是洪承疇享受的。 而且在洪承疇看來,這種地勢下明軍要想突圍是很難的,他完全可以靠人命去填,反正他的軍隊人數是明軍的兩倍,即便虧點戰損也無所謂。只要能夠擒殺永歷,付出什么代價都是值得的。 殺吧,殺吧。 把這里的明軍全部殺光,讓天下人看看反抗大清的下場。 ...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