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張煌言略微頓了頓,繼而接道:“以臣之預備見,恐怕那時候吳三桂想的是能夠封王做個土皇帝。所以他才會那么玩命的替東虜效力。” “但是事與愿違,云南的失敗讓其不得不寄人籬下,仰人鼻息。吳三桂又豈是這種人?最終他和洪承疇分道揚鑣,也靠著偷雞拿下了云南。” 張煌言的分析很是透徹:“或許從那時起他的野心便又膨脹了。不然也不會攻取貴州。貴州的價值并不在于本身,而是可以更快的輻射到湖廣等地。” 見張煌言分析的頭頭是道,朱由榔也來了興致。 他沉聲道:“所以張本兵也覺得吳三桂有謀取天下之意?” 張煌言點了點頭:“所以此賊必早除,否則容易引成心腹大患。” “朕也有此意。” 朱由榔起身背負雙手在殿內踱起步來。 “只是攻打西南耗費巨大,怕是今年無法北伐了。” 沒有人比朱由榔更清楚西南的地形易守難攻。 他在貴州云南加起來待了得有十年,這十年里輾轉多地,那山路的艱險至今讓他心有余悸。 “陛下,北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臣以為還是先清理完后方再進攻比較穩妥。” 一直以來朱由榔都認為張煌言是一個十分激進的人。 但那是因為張煌言當時的形勢由不得他穩著來。 作為劣勢的一方只有不斷的去搏,不斷的去賭才能賭出一些機會來。 如果一味循規蹈矩的來,很可能被人滾雪球把優勢越滾越大。 而一旦優勢的是自己,張煌言的策略就完全不一樣了。 看的出來張煌言是想要求穩的。 只要解決了吳三桂這個不穩定因素,那么大明北伐之路將十分暢通,不會有任何的顧忌。 為此便是將北伐時間往后推一推也沒有什么問題。 …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