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李定國率部抵達潼關的時候,驚訝的發現這是一座空城。 派親兵四下搜尋后李定國確信李國英已經率部跑路了。 潼關乃三省交界之地。 陜西、山西、河南都在這座天下雄關上有盤根錯節的關系。 也就是說李國英很有可能逃到了河南或者山西。 河南的話不用說了,李定國早就聽說了清軍在陜州一代派駐了大軍,目的就是接應李國英。 只是皇帝陛下也命李來亨等夔東將領領兵前往陜州消滅這一支清軍。 李定國不知道當下陜州之戰打成了什么樣子,故而不好輕下斷言。 但就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李國英逃到陜州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有人接應,有人配合,李國英的腦袋只要沒有被驢子踢了就應該清楚該怎么做。 至于山西也不是沒有可能。 從潼關到山西也很方便。而且如果李國英疏通了朝中的關系想要借著機會逃到京師去也可以先到山西,以山西為跳板。 至于繼續北上到陜北去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李國英做了這么多年的川陜總督,肯定對于全陜經營頗豐。 換句話說便是換做是一頭豬,在一個地方待了這么久都肯定有自己的勢力。 李國英自然也不例外。 李定國甚至可以確信李國英在陜北安插了不少心腹。 所以李國英如果北上前去陜北應該是也能夠得到接應的。 但是李定國覺得這種可能性不大,是李國英可能的三種選擇中可能性最低的。 原因嘛其實也很簡單,李國英是可以去陜北,但頂了天也就是逃到榆林吧? 李國英不也是逃到了潼關,結果怎樣?不還是連一場正面的硬仗都不敢打就倉惶的逃走了。 說白了,如今的清軍軍心已經散了,不管士兵數量多寡都是一盤散沙。 李國英能夠把這些士兵聚攏在一起,卻無法讓士兵們有勇氣和明軍在正面戰場上堂堂正正的干上一仗。 這種情況下逃到天涯海角也沒有用。 僅僅靠李國英自己的實力他是無法再扭轉乾坤了。 所以李國英只能借助外力,這也是李定國推斷李國英逃往河南亦或者山西的主要原因。 當然還有一點,那就是榆林衛長城外就是茫茫草原大漠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