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皇帝陛下已經定了調子,眾人自然知道該怎么說了。 李定國稍稍思忖了片刻,繼而說道:“臣以為可以先行準備糧草,等到開春便可出關進攻東虜。” 在李定國看來,既然幾日前明軍已經奪回了山海關,那主動權便算是掌握在了明軍手中。 什么時候打,怎么打自然是明軍說了算。 在速戰速決這點上,李定國和皇帝陛下以及鄭成功的看法是一致的。 養虎為患,后患無窮。 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個隱患,難保清軍幾十年后不會恢復到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的戰斗力。 真要是那樣,雙方之間的戰斗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苦的還是百姓。 李定國此刻和大明的百姓一樣無比期待一個盛世治世的到來。 早一刻結束這一切,百姓們就能早一刻過上好日子。 “具體怎么打,諸位有想法嗎?” 既然思想上已經統一了,下一步要考慮的自然就是具體的作戰計劃了。 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畢竟當年薩爾滸之戰就是盲目的分兵導致被各個擊破。 如今明軍雖然有優勢,但優勢還沒有大過萬歷朝吧。 還是不能太過掉以輕心了。 “啟稟陛下,臣以為應當步步為營,穩扎穩打,就像北伐時一樣。” 其實李來亨一直有思考過討伐遼東的問題。 他覺得遼東的地盤雖然不大,但是也算是塊難啃的骨頭,一定不能盲目自信,必須一場仗一場仗的去拼,這樣才有較大的勝算?!? 稍頓了頓,李來亨接道:“陛下,臣以為或許可以恢復當年孫督師的策略,廣修戍堡逐步推進。” 孫督師? 孫承宗。 朱由榔對孫承宗當然不陌生,前世他每每讀到史書這一段時,都會被孫承宗的舉動所折服。 其實明末并不缺乏好的將領,至于統帥級別的人物也不少。 但為什么總是功虧一簣,也不完全是清軍離間計的緣故。 崇禎的多疑和優柔寡斷也負有極大的責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