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張掖的蝗災還是有些出乎李定國的意料的。 打一開始,李定國以為蝗災只是區域性的。 但他卻發現根本不是這樣。 或者說不僅僅是張掖一地遇到了蝗災,這蝗災應該是從別處傳過來的,然后覆蓋到了張掖。 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蝗蟲,僅僅靠十余萬大軍明顯是吃不完的。 其實之所以爆發蝗災和氣候有很大的因素。 越是干旱的地方越容易產生蝗災。 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李定國現在能夠做的也只是盡可能的阻止蝗災的蔓延。 要想徹底消除蝗災是不可能的。 好在張掖軍民和他是一條心,如此一來倒也不是徹底的絕望。 李定國顯然更擅長打仗和人斗,而殺蝗蟲并不是他擅長的事情。 李定國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命人拿著捕蟲的口袋綁在竹竿子上,用來捕蝗蟲。 蝗蟲實在太多了,也不需要怎么盯著瞧,只需要囫圇個那么一掄就可以做到。 之后便是滿滿一口袋的蝗蟲,再命人集中到一起之后便是下一輪的捕捉。 李定國也知道捕捉蝗蟲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所以他也準備在張掖逗留一些時間,不求徹底解決蝗災,但至少要能夠幫助當地的百姓度過難關。 不管其他人怎么說,李定國至少要能夠做到問心無愧。 張掖知府直是感動極了。 他沒想到高高在上的晉王殿下能夠對他們這些偏遠之地的普通人這么重視。 這還真應了民間的傳聞,堂堂晉王殿下是那菩薩心腸啊。 他也知道晉王此行是要西行收復西域的,故而也不敢留晉王大軍太長的時間,在蝗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后便提出為李定國踐行。 糧食嘛自然是沒啥可送的,還是李定國自掏腰包把糧食貼補給了張掖,才讓當地百姓不至于餓死。 但是心意是可以有的。 張掖知府帶領張掖百姓送上萬民傘,表達對李定國最真摯的情感。 若是沒有李定國,張掖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多虧了李菩薩啊。 卻說李定國率部繼續西行,張掖之后的下一站應該就是嘉峪關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