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即便朱由榔貴為大明天子,也不可能任何事都順著自己的心思來。 但如果他不去做,底下的人更不會去做。 朱由榔好歹現在還有不小的威望,若不趁著這個機會強行推廣一波實在是太可惜了。 這件事朱由榔也已經和張煌言碰過頭了。 張煌言是兵部尚書出身,又曾經領過兵,在軍制改革方面可謂是很有發言權的。 朱由榔對張煌言很有信心。 當然,除此之外,其他臣子的意見也是要聽的。 偏聽則暗,兼信則明。 朱由榔可不想背上昏君的名號。 在朱由榔看來,兵制改革并不是一拍腦袋就能決定的,而需要時間的積累。 所以這方面朱由榔有十足的耐心。 先有鋪墊,再有循序漸進的推進,朱由榔就不信大明的軍制改不好。 當然,改革是肯定要得罪人的,而且是得罪既得利益群體。 這其中肯定有朝臣,有地主,有豪商。 所以有阻力是正常的,朱由榔已經有了心理準備。 如果一定要有人背罵名的話,那就由他來背好了。 朱由榔并不是一個矯情的人,但身為天子有些事情確實是他的責任。 “傳旨,命張閣老入宮覲見。” … … 百姓們陸陸續續向西域遷移,官道上甚至出現了成群結隊的情況。 “孩兒他爹,咱們還得走多久啊?” “這誰知道呢,別管那么多了繼續趕路好了。反正路上有這么多人陪著我們,也沒啥可擔心的。”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我覺得腳乏的很。總想歇一歇。” “忍一忍吧,等大伙都歇的時候咱們再歇。” 百姓們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盡可能的每天多走一些路。這樣就能更早一些抵達西域。 一日不到西域,朝廷給出的那些政策也就是鏡中水月,都是在畫餅。 只有真真切切的看到那些土地出現在他們的面前,他們才會心安。 “等到了西域啊,咱們就蓋一個大宅子,到時候三大間屋子,每間都能睡人。這樣等孩子們長大了也夠住。”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