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除了袁宗第,郝搖旗、賀珍、劉體純等將領也分別有任務。 李定國一一點將布置,很快諸將就明白了自己的任務是什么。 倒是李來亨作為李定國的左膀右臂,并沒有直接被分配任務,而是留在了李定國的身邊作為機動力量隨時聽候調遣。 換句話說李來亨就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一旦前線戰事吃緊,李來亨隨時有可能頂上。 沒有任何人是可以待在后方安穩吃瓜的,包括李定國自己,如果有需要也會毫不猶豫的統兵征討。 因為李定國在心中十分清楚這場仗關乎到明軍能否在西域立穩腳跟,關乎到大明之前在西域所做的那些鋪墊能否體現出意義。 所以這場仗他們非贏不可。 … … 作為統兵多年的老將,袁宗第的經驗可謂是十分豐富。 什么時候扎營,在何處扎營,扎營的細節是什么他都會一一傳授給劉興明。 劉興明瞬時才明白自己之前的失誤有多么多。 如果不是有那么多的失誤的話,如果不是他輕敵冒進的話,烏爾城外的那一戰明軍絕對不會輸得那么慘的。 那場仗說他全鍋絲毫沒有任何的問題。 當然,此次他已經擺正了心態,那就是老老實實的給袁宗第打下手。 姜還是老的辣,這一次他算是信了。 袁宗第所表現出來的那些細節足夠他去學習。 不說全部學到,就是學到了其中七八分,也夠他用十幾年了。 “我說大侄子啊,這一次我們可得提前卡住要沖,絕不能浪戰了。” 扎營之后袁宗第把劉興明喊到身邊來耳提面命道:“這行軍打仗呢有時候就像是過日子,不是靠著一股莽勁,而要想到之后數步的打算。譬如如果準噶爾蠻子現在來進攻,你會怎么做?” 劉興明耳根一紅道:“侄兒自然會盡可能的誘使他們進攻城池。” 與上一次的情況不同,這一次烏爾城是攥在明軍手中的。 所以明軍更加沒有必要出城浪戰。 既然準噶爾想要決戰,那就放馬過來好了。 明軍要做的就是以逸待勞,嚴陣以待。 只要準噶爾大軍真的平推了過來,他們就在城頭之上放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