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有道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李定國這么做也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的抽身而出,作出更合理的判斷。 這個習慣他已經保持了很久了,屢次幫助他在戰斗中反敗為勝,最不濟也能夠突圍成功全身而退。 只是這一次李定國發現事情沒有那么簡單。 在鄰近村莊殲滅少量奧斯曼軍隊讓明軍和李定國都產生了錯覺,認為奧斯曼人不堪一擊。 但在正面交手之后李定國才發現,奧斯曼人的戰斗力遠遠比他想象中要強。 這個戰斗力不光是體現在爆發力層面,在持續性和韌性方面奧斯曼人也展現出了絕對強大的統治力。 一場閃擊戰足足打成了拉鋸戰,這是李定國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的。 沒有人比他更清楚速戰速決的重要性。 本來聯軍的氣勢是極盛的,但如果遲遲不能打開局面,士兵們的心態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雖然李定國不必擔心波斯軍隊反水,但拖下去對他們來說總歸是弊大于利的。 這是一個三方混戰,戰至中盤根本不可能抽身而出。 所有人都拼足了氣力想要克敵制勝。但命運的安排往往就是如此的詭異。 這一方剛剛占據了優勢那一邊又及時的把局面扳了回來。 你來我往,輪番占據優勢,誰也無法一拳把對手徹底打倒。 這令李定國十分無奈。 如果在開戰之前,明軍還可以通過投擲土手榴彈的方式給予奧斯曼人以沉痛的打擊。 可現在都已經是近身肉搏戰了,土手榴彈自然是不能再投擲了,不然傷到自己人怎么辦? 李定國可不想做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情。 奧斯曼人的強勢之處在于很會合理利用戰場。 他們發現這一片區域鮮有植被覆蓋,幾乎沒有掩體,便從一開始把火炮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而明軍和波斯軍隊顯然是輕敵了。 所以一開始并沒有用火炮轟射,只是在奧斯曼人動手后才回過神來進行反擊。 這一來一回大不相同,奧斯曼人神不知鬼不覺的在戰場之上占據了優勢。 李定國好恨,他一開始就應該把奧斯曼人當做最強大的對手對待的。 如果他把奧斯曼人當做八旗對待,也不會是現在這種焦灼的局面。 但是現在說這些顯然太晚了。 李定國的當務之急是趕快打開局面。 他仔細觀察了一番,發現奧斯曼人的右翼似乎薄弱一些,便對身旁的親兵吩咐道:“傳令下去,主攻奧斯曼人的右翼,給本王狠狠的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