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圣旨一下,包括于七、何守義、鄭經在內的眾人皆是感到欣喜若狂。 許久沒有仗打,他們的刀子已經生銹了,此番倭寇不知死活的犯我大明海疆。 他們若是不好好的教訓一番倭寇,真對不起自己手中的那把刀。 何況皇帝陛下如此信任他們,他們更是要赴湯蹈火義不容辭。 三人在兵部辦理了相關手續,隨后就相繼動身。 鄭經走的最急,因為他要去福建、廣東,距離最遠。 其次是何守義,最后則是于七。 照理說山東一代的倭患最輕,于七多多少少心里會覺得有些難受。 畢竟他是戚繼光的外孫,好歹血管里流淌著戚繼光的部分血脈,卻不能發揮到極致。 好在皇帝陛下允諾若是山東倭寇剿滅,他可以去浙江等地幫助剿倭。 如此一來到也算是解決了一個心結。 三人之中,唯有鄭經是以文官身份出師的。 但他并沒有覺得這有何不妥。 畢竟他好歹也是鄭成功的嫡長子,在閩地素有威望。 即便是文官那又如何,只要他鄭經的名號放出去,閩地官員百姓還不都是爭相迎接。 自然還有一點,那就是鄭經也想向父王證明他有單獨領兵平定一方的能力。 所以鄭經可謂是三個人中最想表現的。 從一開始他就籌劃的十分仔細,端是把所有細節都考慮到了。 當然,像倭寇來了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據守還是得等到了當地再做計量。 三人前去平倭所走路線也大不相同。 其中于七走的是陸路。 這也正常,從京畿到山東走陸路不比海路慢多少。 何守義走的是京杭大運河。 畢竟他要平倭的主戰場乃是浙江。 從京畿到杭州這條大運河簡直就是為他量身定做的。 唯有鄭經是走海路前往福建的。 畢竟京畿到福建距離太遠,走陸路太耽擱時間,又沒有運河這樣直達的路線,走海路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 三人心中都十分期待與倭寇的這一戰,在心中暗暗道倭寇洗干凈了脖子等死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