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得不說,梅知府此刻十分感激師爺。 這個師爺關鍵時刻還是靠譜的,總是能夠給他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議。 這個時候向朝廷上書呢,其實還是很關鍵的。 但是福建距離京師距離太遠,一來一回沒有一個月肯定來不及。 所以梅知府向朝廷上書求援只是做個姿態,向鄰近浙江布政司的剿倭大將軍何守義求援才是正理。 雖說何守義和鄭經分管不同的片區,在各自片區負責剿倭。 但也不意味著同袍有難,他不能率部來救。 事實上,天子曾經明確賦予了何守義、鄭經、包括于七在內的三人臨時決斷權力,并不把他們拴死在各自的防區。 這樣也是為了倭寇逃竄時候他們互相扯皮。 只要能夠剿滅倭寇,天子就會感到開心。 深知這點的梅知府已經顧不得許多,立即下令命人火速同時向朝廷和浙江方面求援。 何守義何總兵曾經受過忠王殿下知遇之恩,不可能不救鄭經的。 梅知府心里苦啊,好不容易盼來鄭經,以為盼來了救星,誰知道是個志大才疏的繡花枕頭。 唉,只希望鄭經沒事吧,他可不希望自己的烏紗帽就這樣白白的被人摘掉。 至于剿倭,誰剿不是剿? 如果何守義能夠把福建的倭患也順道平定,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了。 梅知府實在受夠了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只想著能夠早些過上安穩的日子 消息送出去后鄭經的心情安定了不少。 倭寇似乎沒有強攻的意思,因為他們也清楚他們的人數有劣勢,就這么耗著把明軍耗死才是最合適的選擇。 如此一來明軍就陷入到了被動的境地。 島上雖然有倭寇囤積的糧食而且不少,但是分到明軍每個人手里就沒有多少了。 道理嘛很簡單,島上倭寇頂天了一千人。 就按照一千人來算,他們囤積半年的糧食,分到兩萬明軍的手里也只夠吃九天。 而且鄭經還得勻出一些給百姓吃,所以保守估計明軍只能支撐七天。 如果七天之后還沒有援軍來救,明軍將面臨斷糧的的風險。 斷糧意味著什么,鄭經十分清楚。 士兵們一旦斷糧,局面將徹底失控。 到時候肯定會有人想方設法的逃出小浪嶼。 但小浪嶼這個地形地勢決定了逃跑者是死路一條。 而且這會極大的影響明軍的士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