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鄭成功顯然對所謂的工業革命很感興趣,聽起工業革命能夠讓水師更上一層樓他更是極為興奮。 海盜出身的鄭芝龍在福建經營多年,從小生于斯長于斯的鄭成功耳濡目染,對于洋人的這些玩意也是很感興趣。 不得不說,洋人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探究確實遠遠強過明人。 這并不是因為明人不善于探索,而是因為朝廷一直視這些為末道,不加推崇甚至予以打壓。 久而久之,自然沒有人愿意讓孩子去做所謂的“匠人”。 在大明,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若是能夠考取功名,才能夠光耀門楣。 但事情似乎從當今天子開始轉變。 當今天子對于洋人的科學技術十分推崇,甚至屈尊降貴親自編寫了物理、化學的教材,并將之加入到了科考的范疇。 自此大明的科舉考試不僅僅考的是四書五經,儒家經典,更考的是物理化學,科學技術。 改革自古就是從上向下的。 有了朝廷的引導,沒過多久,大明的讀書人中就掀起了一股學習物理化學的風潮。 就在最近一次的科舉考試殿試中,當今天子欽點了三名物理化學成績更好的考生為一甲狀元、榜眼、探花。 這相當于是朝廷向外界,向讀書人傳遞的一個信號,希望越來越多的讀書人能夠放下對物理化學的成見,也不要抱著八股文不放。 開放胸襟,適應時代,才能夠金榜題名,為朝廷所用。 如今親耳聽到皇帝陛下說起這些良苦用心,鄭成功可謂是感動的熱淚盈眶。 “陛下,有什么臣能夠做的事情嗎?” 鄭成功不希望自己只是一個看客,只是一個旁觀的人。 他希望自己能夠真正的參與其中。 唯有如此,他才不會后悔。 “便是忠王不說,朕也會說的。” 朱由榔面上帶笑,侃侃而談道:“其實說來也簡單,忠王與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都有過交手,你覺得他們的船和我們大明的船有什么區別。” “這...” 鄭成功一時間面露難色。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