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慶云館(補(bǔ)更)-《道門法則》
第(3/3)頁
慶云館與華云館一樣,同是道門正宗,名義上聽屬玉皇閣調(diào)派,各掌一府之地的修行界事宜,但二者之間又有分別。
六百年前,道門大昌天下,將佛門驅(qū)逐出中原之地后,當(dāng)時為首的天師、上清、靈寶、重陽、正陽、純陽、紫陽、太一、大道等流派共聚廬山之巔,厘清天下修行之事,道門稱為廬山坐論。廬山坐論之后,道門對各流派修行轄地進(jìn)行了劃分,一省合為一閣,一府劃歸一館。
其后各流派有盛有衰,有合有分,最終整合為以符箓為主的正一派,和以內(nèi)丹為主的全真派。但無論流派之間如何轉(zhuǎn)化分并,道門修行的館閣體系卻一直沿襲至今,并不曾有任何改變。
館閣體系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各流派間因修行資源的問題而發(fā)生爭斗,以使修行界穩(wěn)定,方便統(tǒng)合力量一致對外。體系的建立,主要采取的兩種方法,其一是對同一地的道門各派進(jìn)行合并,施行長老制;其二是以實力最強(qiáng)的道門修行世家或者師門為主,強(qiáng)力支持其在本府之內(nèi)擴(kuò)張或者融合,形成絕對強(qiáng)勢,以掌握本地的最終話語權(quán)。
華云館屬于前者,以大長老為尊,而慶云館則屬于后者,以館主為尊。大長老和館主都是俗稱,在道門的修行體系中,正式稱呼均為方丈。
與俗世間的道門十方叢林不同,館閣這等修行的子孫廟大多位于人煙稀少之地,占據(jù)靈泉、坐擁形勝、兼合天地。慶云館同樣毫不例外,當(dāng)年的裴家便是經(jīng)過了數(shù)代人的努力,才最終將潼川府中靈泉最多的慶云山納入懷中,最終形成了如今的慶云館。
穿過六爻玄光大陣,趙然隨裴中澤步入慶云山,不由自主便起了比較之心。這里和華云館相同的是無比瑰麗的仙府景象,所不同的是,華云館各處館閣亭臺相聚甚遠(yuǎn),稀稀落落于山水之間,而慶云館各處建筑則聚落于慶云山的山腰——慶云坪上,顯得十分密集,看上去竟有幾分人間繁盛的氣息。
裴中澤是慶云館第九代館主裴仁効的嫡長子,慶云館是裴家家廟,他這個嫡長子地位本就尊崇,再加上前年底冒險去夏國而得了機(jī)緣之后,終于入了黃冠,根骨有了極大改善,眼瞅著即將一飛沖天,故此赫然成了慶云館下一代館主的最有可能的人選。
裴中澤隨口吩咐一句,便有幾個師侄上前,將左云風(fēng)和黃騰松拘押下去。趙然跟在他身邊,也混了個“師叔”的待遇。趙然起初還忍不住有些洋洋自得,后來見到一個花白胡子的老道也稱他“師叔”,且經(jīng)裴中澤介紹,這位師侄是個黃冠的時候,趙然連忙悚然而驚,將自己那份自得之意收拾起來,畢恭畢敬和旁人平禮相見。
略用了盞茶水,吃了些糕餅,稍微洗漱一番,裴中澤便帶著趙然前往清幽臺。
清幽臺位于慶云山的峭壁之上,高出慶云閣三四十丈,臺下常年云霧繚繞,最是清修的好所在。
臺上一個素袍履身、彎著道髻的修士正坐在蒲團(tuán)之上,含笑望著二人,看上去比裴中澤也大不了多少。
裴中澤拉著趙然上前,跪下叩拜道:“父親,這便是兒子的救命恩人趙致然。”(未完待續(xù)。。)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