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僧商-《道門法則》
第(1/3)頁
向負責云水堂掛單和尚事務的寮元討了一壺熱水,小沙門竹本小心翼翼的端進僧舍之中,向坐在桌旁的阿斯蘭道:“師叔,咱們回來晚了,寮元說齋堂已過了飯點,吃食都沒有了。”
阿斯蘭嘆了口氣,招呼了一聲:“竹慧,起來吧。把袋子打開,取三個面餅出來。”
熱炕角落上蜷縮著的小沙門竹慧一骨碌爬起來,把身邊的布袋翻開,取出三個面餅放到桌上:“師叔,吃完這些,還剩三個。”
阿斯蘭點點頭,一人分了一個面餅,三人就著壺中的熱水狼吞虎咽,幾口就把面餅吃完。
竹本舔了舔手掌上的面屑,氣憤道:“齋堂里明明還有吃食,我回來時見有人拎著食盒從里面出來,好香的蔥花面……”
阿斯蘭安撫道:“咱們既然寄宿在人家寺里,就安生守人家的規(guī)矩,既然錯過了飯點,便忍一頓就是,大伙兒明天一早再去齋堂用飯。”
竹慧嘟囔道:“他們就是看不起咱們!”
阿斯蘭摸了摸鼻子,一陣默然。
竹慧的抱怨阿斯蘭何嘗不知。他們來自祁連山南路,本寺坐落于天馬臺山,此地周圍都是瀚海沙漠,難有人家,故此香火很是問題。似他們這種來自荒僻之處的小寺、窮寺,到了興慶府這等繁華之地,遭人白眼是常有的事。
因廟無恒產(chǎn),信眾稀少,幾百年來,都是寺中長老出外云游,撿到那些無人照料的孤兒,收回山門出家為僧。所以寺中各色人等都有,如阿斯蘭就出生于西域小國澤丹,藍眼珠高鼻梁,一望而知便非中土人士。竹本和竹慧的情況也大同小異。
阿斯蘭8歲時在西域故道上流浪,為寺中高僧收養(yǎng),取了個法號玄恒。只不過阿斯蘭沒有修行天賦,堪堪入了眼識界,開了名色識別智便再無存進。
快到三十歲的時候,寺中本擬給他開個轉(zhuǎn)換法門,但其中隱藏不小的風險。阿斯蘭膽小,不敢嘗試,住持無奈,便讓他轉(zhuǎn)做俗務。
如今阿斯蘭已接手俗務六年,東奔西走,深感營生之艱難。天馬臺寺聽上去很美,可現(xiàn)實卻很糟糕,寺中僧眾二百余人,僅靠山間開出的百來畝貧地為生,山是光禿禿的石山,周圍都是茫茫沙漠,道處偏僻,交通不便,既無佃租,也無院產(chǎn),更少香客往來,生計極其艱難。
闔寺僧眾全靠俗務僧在外奔波,或是化緣、或是做些小買賣,掙些銀錢以為補貼。
阿斯蘭轉(zhuǎn)做俗務僧后,常年在俗世中奔波,自家那個玄恒的法號連自己都快忘記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