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君山氣象-《道門法則》
第(3/3)頁
首先去的是君度山下的兩座工坊——陶器作坊和木材作坊。這兩處作坊緊挨在一起,相互間距離只有十多丈,便于管理。
陶器作坊的工頭姓李,是南邊魏城的手藝人,兩年前被君山廟招至此處籌建作坊。原本說好的,李工頭只干一年,把作坊建起來后,再帶幾個徒弟,完事取上三十兩銀子的重酬便可回家。
但李工頭干了一年后,漸漸被君山的一片欣欣向榮所吸引,干脆于半年前將家人從魏城接了過來,就在此處定居。為此,金久還通過自家父親大人的關(guān)系,跟魏城官面上做了疏通,才將這位匠人的手續(xù)文書辦全。
木材作坊的工頭姓王,就是谷陽縣人氏,他倒是沒有把家人接到君山來,但他本人卻常住君山,因為收入豐厚,兩年來積攢了不少家底,干脆在小君山東北的定居點上新村納了一房妾室,算是在這里開枝散葉了。
兩位工頭手藝是沒話說的,帶的幾個徒弟也逐漸成長起來,但作坊里的工人卻比趙然的預(yù)期少了許多,兩邊統(tǒng)共加起來也才二十來人。
金久在旁解釋:“如今的君山,各家各戶都有田地,去年又是個大豐年,收成極厚,所以都不愿意來工坊做常工,只在農(nóng)閑時來打臨工。如今正是春耕之際,臨工們都回家忙著地里的農(nóng)活,所以現(xiàn)在就這么幾個人。”
趙然點了點頭,心里琢磨著,這倒是個問題。工坊要發(fā)展、要壯大,就必須有大量的工人,想要大量的工人來工坊做工,就得把人從地里“擠”出來。在趙然的記憶中,每一次從地里“擠人”,都是一出血淚斑斑的苦難史,真要這么干了,那自己當(dāng)年辛辛苦苦改革青苗錢是為了哪般?自己修行需要的功德力又怎么賺?
難道說在這方世界,大工業(yè)的路子走不通?趙然不禁頭疼起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