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龍虎山來的客人-《道門法則》
第(3/3)頁
“說到這個問題,我想問一下王道長,你認為影響人均值高低的最大因素是什么?這是我近些日子以來苦苦思索的問題。我君山廟生活富足、百姓安逸,所以人均信力值川省第一,我原本以為,讓老百姓過上人人吃得飽、穿得暖的好日子,這是提高人均信力值的唯一辦法,但是……”
王梧森擊掌贊道:“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但是,事實并不如此,對么?”
趙然道:“不錯。拿黎州來說,那里的山民生活水平極其簡陋,比我君山廟差得不是一點半點。我曾經和那里的一位廟祝談過,他們那里,大部分山民住在簡陋的茅屋之中,有些甚至還在石窟中過日子,一家子老小只有一快破布遮體,誰要出門誰就裹在身上。吃飯也要看運氣,運氣好打到一條好獵物,幾十號人吃頓飽飯,運氣不好,全家人餓兩天……”
王梧森問:“但是他們的人均信力值很高,對不對?”
趙然點頭:“不錯,趕得上我君山廟的快一半了,比很多富足的地方都要高。他們廟祝說,越是危難,越是堅信,越是窮困,越是虔誠。”
王梧森道:“的確,這個問題你也發現了。生活富足者,信力就一定多嗎?生活貧苦者,信力就一定少嗎?還是以數字說話,我曾與廬山一位高道談過這個問題,他是管什么的,我也不方便與你透露,他告訴過我一個數字,夏國的富遮遠勝吐蕃,丁口也是土蕃的兩倍,但你知道嘉靖十八年,這兩國的信力值嗎?”
趙然大感興味,連聲催促:“快說說!”
“佛門是用俱胝和洛來計量,一俱胝為一百洛,相當于咱們道門的十圭。這么跟你說吧,夏國的信力大約是兩千二百萬俱胝,而吐蕃是一千八百萬俱胝!比夏國差的并不多。從這個角度而言,吐蕃每四十年能出一位佛陀境大圓滿者,也便能夠理解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