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一點小小的改革-《道門法則》
第(1/3)頁
關于修士的使命和職責,趙然認為,館閣修士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享受到了權利,而沒有盡到義務,或者說僅僅盡到了部分義務。
“你有什么好的辦法?”司馬天師問道。
“我去西夏呆了一年半,看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回到大明之后,我漸漸接觸了我道門上層的許多架構設計,了解到了館閣、十方叢林和官府之間的關系,懂得了我道門最重要的信力。在我看來,我大明的信力吸納,是遠遠不夠的,或者說無法與我大明的人口規模相適應。”
“以嘉靖二十年為例,信力簿上記載的全年信力吸納值是十二個億。我聽龍虎山的王梧森道長談起過,西夏的信力吸納值大概在兩億兩千萬,吐蕃則是一億八千萬。我初步推算過,大明的人口約在一億一千萬,算下來的話,相當于人均十一圭;西夏人口大概在一千五百萬,人均近十五圭,吐蕃人口八百萬,人均近二十二圭。”
“由此推算,其實大明的信力吸納值還可以有很大幅度的提升空間。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差距,問題出在哪里呢?以我看來,有很大原因是因為布道體制的不同。”
宋天師忍不住插口問道:“你的意思,是佛門寺廟的布道方式更好?”
趙然笑道:“宋天師稍待,我慢慢解釋。我道門布道的主體是十方叢林,但我剛才已經說過,十方叢林的俗道們出去布道,假的比真的要多,說得比唱的好聽,我自己就造過很多次假。試問,長年累月下來,老百姓都知道,道門的齋醮科儀是沒有用處的,如此一來,他還會信你么?哪怕表面上信,內心中呢?所以在我看來,我們道門的公信力正在漸漸喪失……”
講到這里,趙然給大家片刻時間消化,然后舉例道:“如今困擾我們的很多莫名其妙的教派,如八仙教、摩尼教之流,是怎么出現的?我以為,正是因為我們的失職,才導致了他們的存在。陣地就在那里,我們不去占領,必然被別人占領!”
一眾真師們品味著他關于“陣地”的話認真思索,趙然則繼續道:“反觀西夏和吐蕃,他們的佛寺之中,存在大量的修行僧侶,他們舉辦佛門儀軌,面對普羅大眾宣講說法的時候,往往‘妙諦俱現’,顯圣于人前而人愈信之。他們的儀軌,不能說全部,至少十次里面有一到兩次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這就足夠了!”
“剛才宋天師問我應該怎么辦?我的建議,其實這很好辦,簡單一條,學習佛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