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下卻輪到中年人皺起眉頭,疑惑道:“老丈,據我所知,重修漢陵的事早已定好,朝廷亦從戶部調撥了不少錢財,惠陵雖為漢光文皇帝之陵,卻讓萬姓受澤,而眼下儒風更勝前朝,怎讓百姓出錢植松柏?” 他詫愕地看著老丈,本朝可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諸多士大夫所研學的學問,就有許多出于《漢記》,再者科考實行千年,校考的科目卻沒更改多少,依舊為禮、律、書、算、史、農、醫、策,至于騎射、刀劍、兵法則為武人所考。 此時此刻,對于漢家的追崇,應該遠勝前朝才對,怎連修繕惠陵也執行不到位? 怕是有膽大包天的官員從中作梗罷…… 中年人不由攥緊手掌,忖度想道。 老丈倒不知曉對方所想,以為中年人是想說惠陵的事,也應該交給朝廷來管,輪不到百姓自己來修。 畢竟天底下民是民,官是官。 老丈臉色微微一變,挺起腰冷哼聲道:“別人或許沒資格為中祖修陵,可我們村舍的祖輩可是與中祖指天為信,約定漢羌永為戚戚之親,有漢家文書為證。” “漢時便遷移至惠陵,可是比那些士族豪族守陵更久,如何不能修陵?” 他們羌族部落得中祖光文皇帝賜劉姓,代代在此繁衍生息,每逢亂世便以數十里驪山為城,身后的秦嶺為依托,只要有叛軍敢打惠陵的主意,便藏匿山林,日夜偷襲擾亂。 那時候,后世之國還不知在哪…… 中年人略微吃驚,沒想找來的向導,竟然是羌族之后,自漢家漢化胡人,便有無數胡人取漢姓名,短短百年胡兒就以漢人為榮,如今南邊的諸多山里蠻夷,還是前朝時從外邊遷徙來的。 不過他轉念一想,便撫掌大笑道:“原來如此,幸好有老丈祖輩守惠陵多年,不然必有利欲熏心之徒,行茍且偷盜之事,請受我一拜!” 說罷,拱手作揖行禮。 “官人此言差矣,我等祖上受漢家恩惠,為中祖守陵理所應當。” “況且不過微末功勞罷了,多虧了我中祖光文皇帝有先見之明,無置珍寶于陵中,才千百年來免除了禍事,得以保存至今矣。” 老丈趕緊擺了擺手,笑說道。 史料早有記載,惠陵內只有陶俑與《漢記》全卷,而《漢記》并沒有失傳多少,仍有三分蓋其二流傳于世間。 世人皆愛顏面,也不會為了些卷冊,便去打主意。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