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后面這場鬧劇會怎么發展,張潮并不關心,他只知道這個叫做約翰·摩根的美國人應該再也不會出現在中國了。 至于說他會怎么離開,張潮不感興趣,無非那幾種方式,哪一種也輪不到他來插手。 這次來深圳湊這個熱鬧,主要還是想見見這個“幕后黑手”——見到以后便大失所望了。 還是熟悉的套路,還是熟悉的感覺,只不過人從卡爾森變成了摩根。 離開會場的時候他看見了遠離人群,站在角落瑟瑟發抖的蔡達英。 這個剛剛從云端跌下來的“新銳畫家”伸長了脖子看向臺上的摩根和林楚生,似乎還抱有最后一點希望,希望摩根能翻盤,這樣他那幅被拍賣了10萬8千元的畫才有著落。 可是這件事已經永遠不可能發生了。 今晚過后,參加過這場拍賣會的藝術家們,恐怕都要消沉很久才會獲得下一次機會。 張潮雖然不同情這個人,但也沒有什么好鄙夷的。 搞藝術的就是這么一條“九死一生”的華容道,這種先鋒畫家的職業通道比他這種寫的還要窄,絕大部分一輩子都沒有出頭的機會。 即使是學這些的家庭條件一般都不錯,但是距離能把他們的作品捧紅,還隔著一條不可逾越的資產天塹。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真實收入還不如深圳大芬村里的那些油畫工匠,一天能刷好幾副世界名畫,從達·芬奇《蒙娜麗莎》到梵高的《向日葵》,按件計費,衣食無憂。 那里批量生產的油畫不僅滿足了全世界大部分人使用油畫裝飾家居的需求,每一幅可以從大芬村收購價的幾十元人民幣攀升到上百歐元。 所以像約翰·摩根這樣的人,幾乎就是他們能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 能在這樣的拍賣會上拍出去一件作品,就意味著有更多畫廊愿意向客人推薦自己的畫作,也意味著可能結交一些更具消費力的人脈。 這個蔡達英不知道努力了多久,才獲得了這個機會。 但還沒有等他高興幾分鐘,這個機會就在面前灰飛煙滅,甚至給他機會的人也要一并“灰飛煙滅”。 只能說人生的大起大落真是太刺激了。 在電梯門快要關上的時候,張潮隱約聽到約翰·摩根的嘶吼聲傳了過來,不過用的是英語:“我是美國人!我是美國人!你們不能這樣對我!我要找領事館!……” 第二天一早,張潮下樓吃了份牛肉腸粉,就跑去報刊亭買了幾份報紙,想看看媒體的相關報道。 結果回家一翻,發現雖然有報道,但是用語大多數比較克制,甚至可以說是有點“過于冷靜”了,倒是讓張潮嘴角掛上了一絲哂笑。 比如《南國都市報》的報道的標題就有些莫名其妙——《跨國文化交流背后的裂痕》 【近日深圳某慈善拍賣晚宴突發技術故障,一段涉及境外基金會高層的錄音被意外公放。錄音中多次出現“清掃戰場”“輿論風向引導”等耐人尋味的措辭,對話雙方對某作家作品的輿論影響力表現出超乎尋常的關注。 據悉,該基金會曾宣稱以“扶持青年藝術家“為宗旨,但其近期資助項目卻多處涉及輿情分析類課題。現場有本報記者追問基金會是否具備文化咨詢資質,發言人僅回應“所有流程符合國際規范”便匆匆離場。】 由于報社的副主編在這件事中牽涉頗深,所以用語隱晦也可以理解。 而《財經報》的報道一樣缺乏實質性內容——《非營利機構的蝴蝶效應》 【……維迪爾亞太文化藝術交流基金會在深港兩地的藝術市場頗為活躍,僅在去年就舉行了10多場拍賣會。在昨日曝光的錄音事件中,該基金會執行主席多次提及敏感的輿論話題,意圖打壓中國的某位年輕作家。 這與基金會官網所述“促進跨文化平等對話”形成微妙反差。值得注意的是,該基金會拍賣會拍品中的許多當代藝術作品均在短期內以匿名委托形式進入二級市場。】 《中國青年報》的報道稍微好一些——《慈善光環下的認知錯位》 【……此次事件暴露出涉外文化交流活動的監管盲區。涉事基金會申報的是“藝術品交流鑒賞”項目,實際卻是一場拍賣會,并且涉及的資金高達百萬。 專家建議建立文化交流“黑名單”,對涉及輿論引導、輿情研究等敏感領域的境外資金實施穿透式監管,防止慈善外衣淪為偽裝的迷彩服。】 只有一份《法制報》說話沒有那么隱晦——《涉外NGO合規性再敲警鐘》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