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評文章-《1980我的文藝時代》
第(2/3)頁
史鐵生行動不便,林為民自己過去拿起了稿子。
這是一篇小說,描寫的是街道工廠午餐時間的各種情狀,筆觸隨意的描寫了工人們在工作之余的閑暇時光。
林為民初讀便覺得很有意思,他對于這個年代工廠生活是極為陌生的。
在如今文壇還在以傷痕文學為潮流的情況下,《午餐半小時》的風格太特別了。
最難得的是這篇小說里的情緒,每一筆都仿佛是興之所至,又有些飄忽不定。在這里也見不到大時代的風波和跌宕,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生活片段。
林為民立刻意識到,這可能也是一種缺點,太散了。
但他仔細一想,這恰好又可能是一種優(yōu)點。
他尤其喜歡隨著午餐時間到來,那些工作時蒼老而呆板的面孔煥發(fā)出動人的神情,仿佛瞬間復活過來的那種描寫。
這種描寫哪怕是放到四十年后,也極為精準,充滿了對生活和人性細致入微的觀察。
“怎么樣?”
隨著林為民將稿子翻到最后一頁,史鐵生帶著幾分期許的眼神問道。
林為民放下稿子,贊許道:“寫的很好。”
“真的嗎?”
“當然。”
林為民思忖片刻,然后說道:“要說缺點,這篇小說當然有,太散了、太淡了,但我覺得,這恰恰是它的優(yōu)點。對于這篇小說,我的理解是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把生活的本來面目如實的記錄下來。從這里能看到的不僅有日常生活描寫,也能窺見你內(nèi)心與這個世界的某種疏離狀態(tài)。嗯,這么說也不好,應該說是反映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
史鐵生趕緊打斷他,“談小說就好了,別分析我。”
“嘿嘿!”林為民惡作劇得逞,得意的笑了兩聲。
“好,那就說小說。我個人認為這篇小說是一部極具個人特色的優(yōu)秀之作,它的好就在于完全區(qū)別于現(xiàn)在的傷痕文學主潮。
今天我跟《當代》的秦兆陽還在說這個話題,傷痕文學當然是好的,但文壇不能只有傷痕文學,就像人不能只吃白米飯一樣。
你這篇小說里沒有了以往那種強烈的時代憂思和歷史批判,轉而是用日常化的敘事取代這些東西,卻又不單薄,立得住,是一部好作品!”
如果林為民上來只是胡夸一頓,史鐵生恐怕不會上心,關鍵是他說的有理有據(jù),讓史鐵生忍不住有些飄飄然,不敢相信自己的作品真有他夸的那么好。
“太夸張了吧?就沒什么缺點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