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天早上,林為民上班后,蒙偉宰找到了他。 老同志一開始顧左右而言他,林為民一看這肯定是有事要求自己啊。 他一個編輯能有什么事值得主任求他?肯定是不在老同志職責范圍內的,林為民第一個想到了外匯券。 自從《霸王別姬》出版的稿費到手被他兌換成外匯券,單位的人都知道他手里有一筆數目極大的外匯券。 這個年代,外匯券在國內可是堪比米刀的硬通貨。 關于外匯券的崛起,得從友誼商店的供應情況說起。 最早在建國初期友誼商店實行商品供應的時候,供應品種主要是一些統銷商品和市場緊缺的高檔商品,如糧食、食油、食糖、豬肉、家禽、煤油、棉布、手表、自行車、縫紉機等,無論是供應品種還是供應量都處于較低的水平。 運動期間,友誼商店的發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等到76年以后,友誼商店供應商品的品種開始逐漸豐富,不少市場緊缺的商品也開始供應,如臺風扇、手表、黑白電視機、照相機等。 燕京因為屬于首都,外國友人、華僑最多,供應的商品種類也是最豐富的,像地方土特產品、工藝品、文房四寶、名家字畫、工藝陶瓷、玉石雕刻、抽紗刺繡、絲綢制品等,可謂應有盡有。 如此豐富的商品供應,可比這個時候普通老百姓能在一般的百貨商店買的東西多得多了,并且這里的東西只需要外匯券,不像外面既要花錢也要憑票。 所以友誼商店的很多商品也成了這個年代的老百姓們趨之若鶩的東西。 “領|導,您是需要用外匯券?”林為民問了一句。 被他點破心思,蒙偉宰臉上難得露出幾分不好意思的神色。 他點點頭,道:“孫女要學鋼琴,在少年宮學的不錯,兒子兒媳想讓孩子以后走這條道路,準備給她買一架星海牌鋼琴。” “這是好事啊。需要多少?都是您一句話的事。”林為民豪氣道。 蒙偉宰比了個手勢,“四千塊錢。” 這四千塊錢應該指的是外匯券,要是人民幣那就更多了。 放在一般燕京的工薪家庭,可能十年也暫不出這么多錢來。 蒙偉宰能說出這個數字,可見家底不是一般的殷實,兒子兒媳估計也不是一般人。 “沒問題,下午我跟您一塊去取一下。” 林為民沒有提錢的事,蒙偉宰道:“不著急,不著急,今天回去我讓家里人把錢湊一下。” “沒事,我先把錢取出來。” 下午下班前,林為民早退了一會兒,去人民的銀行取了四千塊外匯券。 他手里原來留的那兩千多外匯券這段時間以來已經被單位的同事們薅光了,收獲的則是五千塊錢人民幣。 外匯券上印有一行小字:本券與人民幣等值。 但凡需要專門寫上這類話的票據,兩者的價值一定是不等值的。 這年頭,一個非洲來的留學生去友誼商店購買兩條“大中華”香煙,出門一倒手就可以賺到夠他一個月的生活費,結果國家卻基本上收不到外匯。 鉆這個空子,利用的就是當時國家對于外國人的優待。 假設一個外國留學生,用100米刀以官方1:1.5的匯率兌換了150元外匯券,再用150元外匯券在友誼商店購買了其他地方難以買到的緊俏商品。 出門后便以250元人民幣的的價格將商品出手。 然后吃喝玩樂花了100元人民幣,離開中國的時候再把剩下的150元人民幣兌換回米刀,他手里還是100米刀。 老外賺的盆滿缽滿,吃虧的卻是政|府。 國家非但沒留下外匯,反而還搭進去了幾十美元的外匯。 林為民就是個升斗小民,這種國家大事他管不了。 同事們需要外匯券,恰好他手里有,就不可能輕易拒絕,那太得罪人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