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布道者-《1980我的文藝時代》
第(3/3)頁
先鋒這個詞大家很容易理解,帶上‘文學’兩個字又作何解呢?
要想理解這個詞的含義,我們需要來分析分析馬原的這篇《岡底斯的誘惑》,弄明白了這篇文章,我們也就是弄明白了先鋒文學的特點,明白了什么是我所謂的先鋒文學。
在《岡底斯的誘惑》里,它實際敘述了幾個看起來似乎互不關聯的故事。
一個故事講的是老作家在經歷,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陸高和姚亮看天|葬的過程,最后一個故事講的是藏|民頓珠、頓月兄弟的故事。
在結構上非常獨特,幾個故事沒有什么關聯,他們單獨成立又串聯在同一篇中。故事的線索也很不明確,往往突如其來,倏然而去。事件常常沒有確定的時間、地點,或者在過程上,或者在結果上進行某些省略。
馬原雖然運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但又沒有通常中故事的那種烘托、渲染和結構,這樣就在懸念和結構之間制造一種反差效果,有意識地對讀者的期待心理造成失落感。
馬原在敘述方式上也很獨特,他不停地轉換人稱,人稱就代表了視角、代表了人物的行為和感受,在敘述老作家的時候,他用的是第一人稱直接敘述;在敘述窮布的時候,用的是第二人稱間接轉述;在敘述陸高、姚亮看天|葬的經歷和頓珠、頓月兄弟的故事時,他又運用了正面敘述的方法。
這樣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單純的客觀描述和主觀抒發,又和讀者保持著密切、自然的聯系,類似于一種道聽途說的神秘感?!?
分析完《岡底斯的誘惑》林為民看到臺下不少學生的臉上一臉茫然。
八十年代雖說文學愛好者眾多,但更多的是從眾的、膚淺的愛好。
臺下的大部分學生其實是來見文學偶像的,難道偶像在臺上不應該像那些來學校交流的詩人一樣,激|情澎湃的朗誦著自己的或者是別人的作品,高談闊論人生、理想、世界這些宏大的命題嗎?
林老師你逮著一篇給我們來分析,是真拿我們當中文系的學生了?
林為民沒有人前顯圣的打算,這次是應中文系的邀請來的,講的也是文學創作的事,有文學愛好者來聽,他歡迎,但讓他為了迎合大家講一些看似高大上、實則空泛無力的內容,實在沒必要。
這兩年他看多了在大學校園里裝逼的所謂作家、詩人,所到之處學生們云集景從,奉若神明,看著可能很爽,但真沒必要。
靠著文學吃飯的人,把文學弄上神壇,最后只能靠著別人的供奉吃飯,不可憐嗎?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生澀的概念和新奇的內容廣泛傳播出去,讓廣大讀者逐漸接受并喜愛,這樣難道不是更好嗎?他今天來就是這個目的。
先鋒文學的概念對于很多文學愛好者來說,仍是陌生的,盡快的讓大家了解這種風格,對于廣大的青年創作者來說,是有莫大的好處的。
林老師作為將馬原、于華等這些先鋒文學作者推向大眾的幕后推手,覺得自己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分析完了《岡底斯的誘惑》,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悟到了沒有,先鋒文學實際上是有幾個重要的特點的。
第一,他在文化上的表現形式大多時候是對舊有意義模式的反叛與消解,作者的創作已經不再具有明確的主題指向和社會責任感。
第二,是在文學觀念上顛覆了舊的真實觀,一方面放棄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本質的追尋,另一方面放棄對現實的真實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第三,是在文本特征上體現為敘述游戲,更加平面化,結構上更為散亂、破碎,文本意義的消解也導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趨于符號化,放棄象征意義模式,可以使用戲擬、反諷等等寫作策略?!?
林為民講完這一段,臺下的很多學生們更茫然了。
《岡底斯的誘惑》不少人都看過,可他們怎么感覺自己跟林老師看的不是一個東西呢?
林老師,你好歹顧及一下我們的感受好不好。
大多數人的表情茫然,可仍有一小部分真正愛好文學,并愿意為之鉆研的學生理解了林為民所講的概念。
先鋒文學,原來是這么回事!
第三更。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