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林老師是萬先生的學生,少不了要登門拜訪。 所以這段日子,馮曉剛只要一下了班,就跑到木樨地東門門口,找個樓棟口貓著,風雨無阻。 林老師的車他見過,燕京城跑的沒多少輛,盯著車就行了。 每天他也不多等,就等下班后的兩個小時。他估摸著林老師要來拜會萬先生,只能是這個時間。 馮曉剛也知道自己守株待兔這招其實沒比直接登門去找人高明多少,但勝在有天時地利配合。 他家離著尚書樓近,這是地利。現在寒冬臘月,天寒地凍,他在這里這么等著,真要是等著了,即便林老師猜到了他的目的,可沖著這份誠意,至少不會有什么惡感,還很有可能博個同情分。 只要能搭上話,一切就好辦了。 天可憐的,等了半個月,真就讓他給等來了林老師。 剛才搭話一聽到林老師說“吃飯就不必了”的時候,馮曉剛心都涼了,好在林老師給面子。 馮曉剛當時心中對林老師充滿了感激,在拒絕吃飯之后又說了第二天見面的話,證明林老師必然是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心思,可人家還是愿意給個機會。 馮曉剛將目光從樓上的燈光處收回,心中一片火熱,對明天的見面期待無比。 林為民已經好長時間沒來萬先生家蹭飯了,吃完了晚飯,他和萬先生坐在沙發上閑聊。 林為民主動和萬先生說起了他正在寫的,聽說他這部要歷史題材,萬先生有些詫異。 “怎么想起寫這類了?這可不是你擅長的領域吧?” “試試嘛,寫的不好就不發表了。” 萬先生感慨道:“你這樣想是對的。趁著年輕,就應該多拓寬拓寬自己的思路和上限,不能總墨守成規,只寫自己擅長的東西。” 聊著聊著,萬先生又主動提到了《觸不可及》在米國演出的事,之前林為民來時說過演出的情況,萬先生關心的是后續。 “還沒動靜,我也懶得問,等有信兒我告訴您一聲。” 萬先生點點頭,道:“難得作品在米國能夠受到歡迎,有機會的話你出去走一走也是好的。” “看看是哪種邀請吧。要是出版社或者運營公司的邀請,當然可以去。不過要是像現在那些邀請……” 林為民說話的時候蹙起了眉頭。 八十年代,中國作家走出去的風頭盛行。就比如之前和他通信的程建功,他們受邀到米國去訪問。 米國有讀者看過他們的作品嗎?連發表都沒發表過,出版都沒出版過,人家為什么邀請,你心里沒數嗎? 要是官方交流也就罷了,這個年頭的邀請很多都是非盈利性機構和組織的邀請,這里面說道可大了。 對于那些欣然受邀前往的同行,他不會去苛責,畢竟剛剛開放,宣傳的大方向對于西方國家還是非常友好的,誰不想出去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啊! 錯過了這個機會,很多人可能一輩子也出不去。 (本章完) 第(3/3)頁